正文 沉重的母親(1 / 3)

Δ悲劇無處不在

薩達姆兒童醫院的壓抑氣氛讓我喘不上氣來,我請求陪同是否可以帶我們去看看醫院以外的其他兒童。也許被剛才醫院裏的無助氣氛和我在病孩子麵前流露出的本能的同情心所感染,陪同竟然爽快地應允我們可以任選一家民宅“破門而入”。

敲開巴格達Athamiya區的一個普通人家,家裏有婆婆、兒媳和孫子三世同堂,孤兒寡母對我們突如其來的造訪顯得手足無措。年輕婦人的丈夫在海灣戰爭以來的某次轟炸中失蹤,她的公公、老婦人的丈夫在兩伊戰爭中戰死。縮在年輕婦人懷裏的兒童叫格桑·穆罕默德·易卜拉欣,雖然已經四歲但看上去隻有一兩歲的樣子。由於先天沒有食道,吃飯得用手指強行把食物直接捅進胃部。據說這是一個受到戰爭汙染生育的怪胎,由於沒有醫療器械無法進行手術。

他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已經很破舊,但仍然顯得很溫馨。房間裏擺著德文版的文學名著,居室陳設也很有情調,可以看出主人的品位。兩代寡婦守著他們的寶貝孩子,一再請求能否呼籲幫助這個可憐的孩子,並留下詳細通訊地址:Baghdad Athamiya Haybat Khatoon 314,11,10。希望有看到我文章的好心人給予幫助。我回國後問了一些醫生,醫生說:這種手術可以做,隻是禁運封鎖,我們怎麼去,而這生病的孩子又怎麼出來?

走進一條狹窄的小胡同,院子裏傳來此起彼伏的狗叫聲。小院的主婦名叫替撒,“替撒”是阿拉伯語“九”的意思,也許我應該叫她“九姐”。替撒在一家小學做勤雜工,丈夫在街上幫人幹零活。三個兒子易卜拉欣、海達、阿瑪爾長得一律身材高大,可智力都很弱。據陪同官介紹:“這都是父母懷孕時受到戰爭汙染所造成的。”我對造成孩子畸形、弱智的原因沒有研究,但我擔心這家人的生活來源。由於伊拉克在海灣戰爭後經濟受到重創,失業率極高,他們夫婦沒有正式工作,更沒錢供弱智孩子上學,全家隻靠伊拉克政府每月配給的食品補給過活。

伊拉克現在每月給每個居民9公斤麵粉、2.5公斤大米、2公斤糖、1公斤動物油、0.25公斤茶、150克鹽、1升洗衣粉、2塊肥皂、250克牛奶,有嬰兒的家庭另加6聽奶粉。所有這些隻象征性地收700伊拉克第納爾,相當於30美分。而所有這些食品隻夠正常消費20天,其餘的靠自己克服。

談話間,主婦的大兒子易卜拉欣回來了,這個失學的傻孩子現在也幫父親在街上攬活兒,像我們重慶的“棒棒軍”,幫那些拿不動東西的人提包、拉車。我提議能不能讓我看看政府發的補給卡,可主婦翻箱倒櫃,滿頭大汗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三個弱智兒子坐在一旁沒事兒似的看熱鬧。一群小狗躺在一棵砍倒的椰棗樹的樹蔭下打瞌睡,隻有大狗有事兒沒事兒地亂叫,就像這個無助的家庭。

Δ“製裁把我們的生活搞糟了”

伊拉克是伊斯蘭教國家,在大街上到處可以看見身披黑紗的傳統阿拉伯婦女,其間也點綴著大量現代、時尚的新女性。按穆斯林的傳統,在經濟來源充分保障的前提下,男人最多可娶四個老婆。伊拉克一直是中東地區、特別是海灣地區最開明的國家,娶四個老婆的習俗在伊拉克現代城市和知識分子階層並不多見。在以男人為中心的阿拉伯國家,婦女從小就懂得不許單獨出門,小時候由父親陪伴,長大後由丈夫管理,處處受男人保護。這些傳統頗似我國的“三從四德”:“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伊拉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據伊拉克駐華大使庫巴解釋,英語husband(丈夫)的原意就是“箍、套之類的環狀物,以後引申為勤儉的管理者或種地的農民”,最後才是管理妻子的主人。伊拉克人一旦結了婚,丈夫就開始養家,妻子一般不外出工作,隻在家裏照顧孩子。伊拉克人很重視家庭以及家族的利益和榮譽,很多大家族時興族內通婚,以避免財產和榮譽外流。對女人來說,丈夫、孩子就是生命,她們對孩子細致周到,對丈夫溫柔體貼。偷情違背教規,是很丟人的事。新型的夫妻也有離婚的現象,如果離婚,丈夫的財產分一半給妻子,以保護婦女的經濟利益。

伊拉克曾經是富足、先進、開放的國家,四五十歲以上的知識分子大都接受過西方教育,可以說漂亮的英語、法語、德語。伊拉克婦女在中東地區受教育程度最高,職業婦女的比例也最大。薩達姆提倡:“婚姻最重要的是男人一定不能讓女人感到她被踩在腳底下,如果這樣,婚姻也就完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