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南梁後,他的發髻很少如同士者那樣高高豎起,常見他時,他總是不紮發髻,衣著血紅嬋娟,腰紀一條微細束帶。寓意清風拂柳,碧恒波裏,他宛若遊仙,不沾塵世一地凡塵,常見他時,總見他一絲愁容,朝著北方,吹著落寞之曲。
“陛下,北史元彧投誠”侍者一一傳接著。將從前稍門侍衛加急的信件送向朝堂上,那金光閃耀的龍椅上。
“北朝宗室前來投誠。諸卿有何意見”遠遠的從紫金寶座上傳來一個問候的聲音。隻見那人,一身赤黑交加的龍袍,頭頂帶著隻屬於帝王才能佩戴的冠幕,天子寓九鼎置於天下,而他發冠之上,剛好九珠。這人約莫五十有餘,麵色紅潤,可謂老當益壯。
他話語強勁有力,可為人,卻有些牽強。此者大腹便便,麵色紅潤慈祥,猶佛經尊者一般。此態不宜王者之尊,元彧望著堂上的蕭衍,心中自不覺然,蕭衍早年依靠兵力起家,最初原是南齊官員,在範雲沈約的擁立下,擁兵自重廢黜在位的齊和帝,自立為王故而有了今天這般偉業。
今日初見南梁皇帝,元彧心中其實早已有了應對之術,他豁然而往,亦如昨日他小舟唱晚一般。
“憨厚可愛,亦如孩童,寸斤寸記”這十二字包含了元彧對梁武帝的所有解釋。
要說這梁武帝,確實讓人可笑又可氣,在政治領域前期,梁朝新立不久,他勤政愛民,朝九晚五而坐,數九寒天批閱奏章孜孜不倦。提倡廉政,節儉。
元彧輕描淡繪的品著閑茶聽著船家與一眾遊客說著這位開國梟雄的風韻,聽及此時,就有人不願意了,反駁道:“皇帝勤政愛民可是好事啊!為什麼你們大家不喜歡皇帝這樣”
“仁兄或許不知,還得聽我細細道來”
雖說梁武帝勤政愛民,可這位皇帝的荒唐事啊,並不少,可要說論及持家有道,梁武帝摳門可謂是遠近皆知的,一被三年,一飯三素,可是誰曾想,就連穿衣吃飯都如此節儉的人居然會花大把大把的錢去建造寺廟,這些還不算荒唐,最為荒唐的莫不過於宮廷秘事。
一陣哄笑過後,誰又曾將此風雲記下,大多如同洪湖之水浪打浪散罷了。隻是,元彧卻深刻銘記在這不朽之功後麵萬世之太平離不開沈範二人之功。
翌日,金鑾殿閣之內,梁大禦史陳建孫高昂細語念道:
“元彧,元文若,本名亮,字仕明。文若之才,不輸矣,其才華與豐王元延明、中山王元熙,並以北朝宗室而又博古文學而齊名,且在兩位從兄之上,若得之,則有利於社稷”
一赤紅冠衣,手持使節的文臣,言談遲緩的穩重而談,此人便是陳建孫,是蕭衍最為信任的一員。
“此人有何長”蕭衍隨手一指然後拍了拍衣袖氣定神閑的問道
“回稟陛下,此人仕明風神運吐,常自以比荀文若(荀彧),可名‘彧’,以取定體相倫之美。””
“哦~”蕭衍原本平靜的臉上頓時出現一絲波瀾“此人有何大才,居然敢口出狂言自比荀彧,可有荀彧荀文若之才”
“回稟陛下,此人自比文若,想來定有常人之處”
聽完文臣的講述,梁武帝大為喜悅。早前梁武帝就亦聞其名,元彧此人風流倜儻,才華卓越,為人至孝至真。
“陳建孫……”梁武帝大喊一聲
“臣在”
“早聞文若才智非凡,我梁國惜才天下皆知,早就有意江郎才子,今惜,天終垂見我願,文若特來投我,卿,可應勿,怠慢之”隻見梁武帝非常迫切的渴望元彧來朝覲見。
梁武帝大悅,舍人陳建孫於北門迎接元彧,並暗中讓陳建孫觀察元彧此人,果不其然,元彧名如其表,表裏如一也。隻見元彧此人,品相溫文爾雅,外貌白皙若雪,可謂謙謙君子。晉朝有美男子潘安宋玉,元彧之貌並不輸之,若非能有一人堪比之,恐唯沈約媲美。
“一時以風流見稱,而肌腰清臒,時語沈郎腰瘦”
說的正是南朝第一大才子沈約。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他曾幫助梁武帝(高祖)蕭衍謀劃和奪取齊朝,建立梁朝。
初見元彧,隻覺此人儒雅之氣像極了當時同武帝一起開疆擴土的大將沈約。
“早惜聞卿卓悅之姿,風華之貌,今夕若不是親眼所見,吾,定不為常”接到元彧後,陳建孫一臉的感慨道,元彧的驚世容貌,也難怪,自他要來南梁後,如同擲果盈車的潘安一樣,引的老少婦孺前來觀看。
這樣的美男子,不施妝容,依舊如同玉雕好的一樣,讓人為之瘋狂,也難怪一路上對於他的美談從家裏到街上,無數的妙齡少女都渴望能和他萍水一遇,然後發生一段唯美的愛情。見此場景。仿佛想到了已經已故的沈侍郎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