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榆關風雲(六)(1 / 2)

第二天一早,王大郎、孟徐興和焦成喬三人便騎馬出了榆關,加大了探察的範圍。馬是車隊裏拉車的馬,雖然比不上戰馬,但至少比起兩條腿行動來說要快捷方便很多。

一整天,李誠中都在校場上整訓著甲都的隊列。他昨天的那番話還是起到了一點效果,至少這些新兵都鼓起了些許勇氣,雖然緊張的神情和僵直的動作中仍然暴露了膽怯,卻明顯沒有了昨天那種慌亂。而且,訓練時的緊張和僵硬正在逐漸被反反複複的機械化式動作所掩蓋,行進行列和持槍動作也慢慢開始熟練,就連高呼“殺”的時候,聲音也整齊響亮了不少。

薑苗一直被安排在關牆之上注視著關外的荒野,一遇敵情,他會立刻發出警示。

馮道則繼續督促民夫們趕製木槍。榆關附近多產榆樹,對於製作木槍很是方便。昨天夜裏,民夫們采伐了一些青榆,這種樹木材質堅韌且富有彈性,是製作木槍的好原料。因此,馮道令民夫們製作了五十根榆木槍,沒人配發一根,算是完成了任務。因為時間較緊,木槍趕製得十分粗劣,隻是勉強有了槍的樣子,很多槍的杆身並不勻稱,槍尖削製得也有粗有細。

李誠中看著這些木槍有些無奈,幹脆讓人用黑粘土在槍尖上均勻敷上一層,他自己下到關外抬眼看去,隱約間似乎都是加裝了鐵槍頭的樣子,這才算稍稍安心。

這些民夫們聽說是要上關城持槍值守,都紛紛搖頭,有些膽小的甚至立刻就要離開。馮道和李誠中連忙好一陣安撫,馮道甚至許願,隻要上關城的,一人給三份口糧。在得到不會真個見陣廝殺的保證,甚而得到李誠中“一旦契丹人攻城,準許大夥轉身逃跑”的承諾後,他們才戰戰兢兢開上了關牆。

榆關的正麵並不長,大概一百五十步就能從東頭走到西頭。要塞更窄,方圓不到五十步。民夫共計五十人,李誠中肯定不敢讓他們平均站立,他相信,這些民夫若是身旁幾步內無人,恐怕剛一見到契丹人露麵就撒腿跑了。人多了才能壯膽,這是古今不破的真理。因此,李誠中將民夫分成了十組,每組五人,大概每隔二十步的距離放上一組,關城上設置了七組,要塞中設置了三組。現在至少從下麵往上看,榆關有了些戒備森嚴的模樣。

這幾天裏,李誠中和馮道漸漸熟悉了,越發覺得這個年輕的讀書人非常容易相處,他沒有印象中死讀書的那種刻板和教條,在做事情的時候充滿了靈活性,同時又有擔當,用四個字來形容和他打交道的感覺,那就是“如沐春風”。如今一切布置妥當,他不想這個年輕人出什麼意外,便善意的提出,希望馮道回去催促第二波支援的軍兵。

馮道一笑,直接謝過了李誠中的好意:“道還想在這裏多看看,以前一直都是從書本和卷宗裏了解契丹人,有這麼個當麵接觸的機會,道不想錯過。這裏的情況道昨夜已經修書,命人送回刺史府了,張使君對此事十分憂慮,必定會想法子的,不須咱們擔心。”

自從馮道昨夜押解車隊趕到後,兩人一直在忙碌布置,沒有機會詳談,李誠中聽說馮道了解一些契丹人的大致狀況,便忙將昨天王大郎探來的情況說了,然後問馮道是否知道契丹人的實力和究竟。

馮道想了想,開口道:“契丹人兩百年前曾經臣服於我大唐,天子設歸順州羈縻管轄。但該族卻在突厥和我大唐間搖擺不定,首尾兩端。天寶九年,時任平盧、範陽節度使的安祿山曾率大軍討伐契丹,北擊千裏,一直打到了土紇真水畔的契丹可汗牙帳,可惜軍中奚人臨陣反水,致使北征軍大敗。此後,契丹人便脫離了我大唐的管轄,但又落入回紇人的手中。直到六十年前回紇滅國後,契丹才重新臣服過來,朝廷授予當時的契丹可汗屈戍為‘雲麾將軍’,頒發‘奉國契丹之印’。隻是雖說契丹名義上歸附了,但卻一直不受羈縻。要說起來,這六十年裏,我大唐風雨多艱,社稷飄搖,又哪裏有餘力真正讓這些塞外胡人歸心……”

歎息片刻,馮道接著講述:“道這兩年一邊讀書一邊遊曆,曾去過媯州、澶州、冀州,現在效力於平州張使君處,聽說了不少契丹人的事情,也查閱了許多過往的記載和卷宗,眼下契丹人的可汗是痕德堇,夷離堇是轄底,但真正掌握大權的是迭剌部耶律家的釋魯,聽說他給自己封了個頭銜,叫什麼於越,契丹語的意思是“總領軍國事”,比咱們的政事堂諸位相公加起來的權力還要大許多……”

李誠中打斷馮道的話,插口問:“等等,可道老弟,你剛才說什麼‘耶律家’?”問這話的時候,他的語氣明顯有些焦躁和緊張。

馮道不明白李誠中在緊張什麼,便解釋說:“契丹共有八部,乙室部、迭剌部、突呂不部、突舉部、楮特部、烏隗部、涅剌部和品部。雖說是八部聯盟,但真正的大權掌握在迭剌部遙輦氏、耶律氏、述律氏三家手中,也屬這三家人丁最旺。遙輦氏世襲契丹可汗,痕德堇便是遙輦氏這一代出任可汗的人;耶律氏始終掌握著軍權,契丹人的稱呼叫夷離堇,咱們漢語的意思是‘天下兵馬大元帥’,這一代的夷離堇便是耶律家的轄底;述律氏和耶律氏世代通婚,也享有極高的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