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白狼山水間(三)(1 / 2)

八月是收獲的季節,但在榆關之內五十裏範圍的田畝中,那些黃澄澄的麥穗卻無人收割,隻是迎風搖晃,形成一道道令人心頭溫暖的麥浪。自從契丹人叩關之後,榆關之內的村戶人家都已經空空如也,大部分都被擄掠到了關外北地,還有一些幸運或者見機較快的,則逃難至了平州內地,至今不敢回轉。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句話出自李誠中穿越前領袖的口中,對於將領袖這句精辟論斷奉若圭臬的李誠中而言,眼看著那麼多糧食不去收割,那就是作孽了。在征詢過馮道的意見後,他立即組織甲都、乙都的士兵,合上馮道手下百名民夫,拋開手頭一切活計,全力開始了秋收。

李誠中能夠指揮的人手共計不到三百人,可是要收割的麥田預計近萬畝。於是,李誠中實行了十六小時工作製,即一天十二個時辰,隻允許每人每天休息四個時辰,剩下的八個時辰則全力搶收。就算如此,粗略估計之下,等到秋收期完畢,恐怕也會有近一半的麥田來不及收割。馮道連夜向刺史府發出書信請求調配更多的人手,於是三天後,刺史府緊急派遣過來三百名臨時征募的難民,李誠中這才稍稍鬆了口氣。

好在契丹品部的攻擊沒有再繼續下去,這也讓李誠中得以抽出所有人力進行搶收,隻是兵馬使周知裕即將前來榆關巡視的消息,卻讓李誠中有些犯愁。周知裕來榆關,怎麼著也得帶上一、兩個都吧?這一接待起來,怎麼著自己也得抽出一、兩百人吧?來上一天還好,若是連續呆在榆關三、五日不走,卻該如何是好?

李誠中駐守榆關近月的工夫,已經把這座關城看作了需要自己來嗬護和保衛的孩子,壓根兒就沒考慮過,周知裕才是真正的榆關守捉使,他就算駐紮在榆關三年五載,那也是理所當然。李誠中擔憂的不是將榆關重新交出來,周知裕待他不薄,他現在在周知裕的體係中感覺良好,就算周知裕讓他立刻卸任,他也沒有什麼怨言。他擔憂的是,人力抽調出來後,會極大的延誤秋收事務,到時候該會損失多少糧食!

按照刺史府的來信,抽調給榆關的三百民夫已經是極限,再多就沒有了。今年風調雨順,不僅整個平州,就連整個盧龍節度轄下的各州農田都是一片豐收,成熟的糧食就在農田裏等著收割,可因為南征戰敗的慘重損失,盧龍軍鎮的壯年勞力折損太大,各州都出現了人力匱乏的情況。若不是因契丹人擄掠騷擾而逃難入關數萬難民,平州一樣會出現勞力嚴重不足的窘況。

在李誠中的想來,周知裕選擇這個時候到平州巡視,那不是添亂嘛!

李誠中把這個想法和越來越投緣的馮道說了,馮道一笑,提筆就替李誠中寫了一份公文。公文是發給兵馬使衙的,公文中表示,一定竭盡所能,做好歡迎周知裕巡視的接待工作,確保周知裕在安全的情況下,了解到榆關上下的所有詳情。同時,公文末尾提了一個小小的請求,請周知裕前來巡視的時候,將新組建的平州軍一並帶過來,能來多少就來多少,因為榆關正在全力搶收農田,卻苦於人手不足,希望周知裕能將這些弟兄帶過來幫忙。

李誠中看完這封信後,會心的一笑,連忙署名發了出去。

過了三天,李誠中在榆關迎到了帶領中營甲都九十名士兵的趙在禮。兩人一見麵,趙在禮就口頭傳達了周知裕的命令,原定的巡視推遲到秋收之後,李誠中則要抓緊收割農田,不許讓一粒糧食爛在田地裏!為了幫助李誠中搶收,特令趙在禮帶領本部士兵前來聽候調遣。這道命令讓李誠中發自肺腑的好一通感慨,有這麼一位體貼下屬的好上司,還真是人生的一大福氣啊!

傳達完周知裕的口頭命令後,趙在禮還向李誠中解釋了命令背後的來由。經刺史府和兵馬使衙門合議,榆關內五十裏內所有無主的農田,全部交由平州軍收割,所獲糧食作為平州軍征募新軍的募兵費。

談到了募軍的事情,李誠中不免要詳細問一番。趙在禮有些興奮的道:“三營新軍已經募齊,目前就是缺軍官,尤其是有實戰經驗的軍官。而且,據幽州那邊傳來的消息,因為契丹人屢屢犯邊,節度府準備重新調整新的方案,允許各州依據財力擴充至三營或五營不等,這道命令不久即將傳達下來。今年看上去是個豐收年,因此張使君和咱們家將軍初步議定過了,平州軍準備擴充到五個營頭!”

這個消息讓李誠中很受鼓舞,目前他已經是平州軍內軍階最高的一批軍官之一,而且極受周知裕器重。當平州軍擴軍的時候,他的未來會如何,已經可想而知。受到了利好消息鼓舞的李誠中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眼前這些田地裏長勢可喜的糧食都是平州軍的合法財產,若是沒有搶收上來,那就是對平州軍的最大犯罪!因此,他毫不客氣的將趙在禮的中營甲都列入了每天十六小時工作製當中,甚至連趙在禮也被他趕下地裏田間親自操刀收割,讓從沒幹過農活的這位將門之後叫苦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