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仁恕之道(五)(1 / 3)

在襲擊品部過冬營地的時候,前營士兵俘獲了六十九個契丹人,其中老弱婦孺占了一半,剩下的三十六人則為青壯。在草原上,青壯的意思就是士兵,所有成年男子,包括未成年但已拿得動兵刃的男子,都是士兵。如何處理這些俘虜,是一件頗為撓頭的事情。

對於那些老弱婦孺來說,隻要將她們納入馮道的管轄之下,按規矩勞作即可,這倒是沒有什麼疑慮。草原上的部落之間經常相互征伐,戰敗者成為獲勝方的奴隸,為獲勝方畜牧牛羊、甚至生兒育女,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這些契丹女人和孩子完全不用擔心,她們有著天然的勞動自覺性和服從性。

而對於那些契丹士兵的處理方式,大體意見相同。馮道的觀點代表著中原文人的主流觀點,即行王道、施仁政,將這些士兵予以教化。張興重和周砍刀的意見則近乎武人,殺掉其中的桀驁之徒,其餘則強迫從軍。這二種意見其實都等同於將這些契丹人完全歸入軍中效力,因為所謂的“桀驁之徒”,早已在戰鬥中被前營士兵格殺,能夠活著成為俘虜的,幾乎都是自願放下兵刃者,也就是常說的“識時務”者。

李誠中對於這些契丹降兵也很垂涎,但他還考慮到一個問題,即契丹人和漢人百姓能否相融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是被解救出來的三百多漢人對契丹人的積怨,李誠中親自看望了這些百姓,和他們親切的談話,詢問他們的訴求,傾聽他們的願望。令他驚訝的是,這些百姓對李誠中和前營士兵的感激直接掩蓋了他們對契丹人的仇恨,對於能夠從契丹人的營地中解脫出來已經感到十分慶幸了,絲毫沒有奢望過應該如何報複契丹人。當李誠中隱約透露出想招攬契丹人為己所用的意圖之時,百姓們完全沒有二話可言,用他們的原話來說:“將軍是某等的救命恩人,將軍想要怎生做,某等怎敢輕言。能逃脫出來已經是萬幸了,哪裏還敢奢望其餘……”

麵對這個時代百姓對上位者的盲從,或者說對於自身命運的麻木,李誠中驚訝之餘,不知是應該感到慶幸還是悲哀。

好吧,李誠中不是那種指天發誓要解救天下百姓的傻缺,他目前的想法僅僅限那個速增強自己的力量,打敗契丹品部對白狼山的封鎖,更遠一些,是恢複關外的土地,重新將營州納入盧龍軍的管轄之內——說白了,就是納入他的治下,讓他能夠真正有一塊安身立命的地盤。因此,他很快拋開了這些負麵情緒,開始著手處理契丹降人的事宜。

方法很簡單,為了讓契丹人真正為自己效力,他打算重新做一次之前對教官解裏所做的事情——勞教,或者說是“勞動改造”。這個辦法已經有過前車之鑒,證明是切實可行的,所以李誠中很快就讓契丹降人投入到了勞動之中。就像之前所說,願意放下兵刃投降的基本上都不是桀驁之徒,對於以勞動換取工分、以工分換取食物的要求顯得十分順從,於是,契丹士兵們用拿慣了刀槍的雙手接過了勞動的工具。

在教官解裏的改造過程中,白狼山軍寨摸索出了一些經驗和規律,因此,以李誠中牽頭、馮道為副,成員包括薑苗、胖子王二、三名村老所組成的“白狼山戰俘改造委員會”經過多次碰頭磋商,將某些證明是極為有效的成功經驗運用到改造這批契丹戰俘中,逐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除了勞動換取工分外,這些經驗還包括:

讓契丹戰俘適當參與需要多人協調完成的集體勞作——以培養他們的融入感;

通過一些小技巧讓契丹戰俘認識到懂漢話和識漢字的重要性——以引誘和勸導他們自覺自願參加文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