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諸侯之定(十三)(1 / 2)

看著眼前混亂的戰場,看著成群的新羅百姓四散奔逃,看著渤海軍士如猛虎惡狼一般在戰場上驅趕廝殺,李誠中忽然下令道:“知會各部,我隻要僧兵的腦袋,其他都不計入功勳!”鍾韶答應一聲,連忙派人進入戰場傳令。

身旁的虞候和渤海軍將們都麵麵相覷,看著李誠中忽然拉下來的臉,不明白這位都督怎麼發怒了。在大夥兒的心中,這些百姓既然加入了戰場,就必然要以敵軍身份待之,甭管是不是老弱婦孺,都應該照殺不誤。尤其是新羅兵部大監金順吉,他可是知道根底的,別看眼前情狀似乎十分淒慘,但若是對方勝了,這些百姓轉眼就成為比賊軍主力還要狠惡的歹徒,他們爆發出來的那種盲目性和破壞性,比賊軍主力都不遑多讓。

但李誠中的骨子裏帶有穿越者來自後世的不同觀點,否則前年在貝州一戰中也不會拚死去阻止同伴屠城了。他此刻忽然生起一種莫名的感慨,在將來的曆史記載中,自己會留下怎樣的一筆?在大唐的曆史上會得到正麵還是負麵評價他尚不清楚,但至少在新羅的史書中,自己必將成為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

李誠中的命令是非常管用的,他的軍令很快傳遍戰場,渤海軍各部都逐漸停下了對百姓的殺戮,隻是將百姓們驅趕到一處後讓他們投降,但是對僧兵就沒那麼客氣了,見一個殺一個,盡數割下了腦袋。

最終金弓裔還是沒能跑回鬆嶽城,他前一天施展彌勒觀心大法太耗體力,所以很快就被眼尖的楊越全抓了,連同王建以下數十名摩震國文武“大臣”,都被五花大綁押送至李誠中麵前。

李誠中對金弓裔這些賊軍首領不感興趣,好吧,其實李誠中也知道,如果按照後世的評價,無論如何殘暴,金弓裔也會被書寫為“農民義軍首領”,正如後世對黃巢的記載一般,他隻關心一件事情,所以他將韓延徽叫到身邊仔細叮囑了一番。在這次大軍出征中,韓延徽是學識見地最高的一個,也是最能揣摩李誠中用意的人。

韓延徽將金弓裔以下數十人提走,開始審訊,當然,審訊老手高明博必然在一旁幫忙。

經過一番身心上的極度摧殘,金弓裔終於低頭。

“金氏弓裔,本為山中匪首,借稱彌勒轉世,蠱惑百姓聚集,陰謀自立邪教,意圖裂地斂財……金氏弓裔,以上為你的自認壯,可有異議?”一旁的新羅通譯代轉韓延徽的話,向金弓裔問道。金弓裔是底層小民,沒有接受過“國學”教育,所以他聽不懂唐言,更不懂唐文。

“無異議。”金弓裔趴在地上奄奄一息。他雖然弄不清楚為什麼對方一口咬死自己是山中匪首,但此刻不堪折磨,隻求速死,至於身份問題,他已經不關心了。

“很好,畫押。”

金弓裔被軍士抓起手掌,在自認狀上按了手印。

“拖出去,下麵帶王建。”

……

不久,一份賊軍首腦的集體供認狀呈到了李誠中麵前,他看完之後表示滿意,將金順吉招來,將供認狀丟給他:“金大監看看,這是賊首所述,還請金大監轉致王京,載入史冊。”國內的史官不會輕易擅改曆史,但以李誠中對新羅人的認知,他知道這個群體是“文過飾非”的好手,對於這樣一份將新羅農民起義的性質定義為“山中匪首暴亂”的文書,必然會有著極大的興趣。果然,金順吉看完之後笑了,然後向李誠中行禮拜謝。

李誠中不知道這麼做有沒有用,但能夠改變一點就改變一點吧,自己盡力而為即可。所有人都以為李誠中是為了徹底平息新羅的內亂而爭取“大義”名分——就連韓延徽和高明博也這麼認為,隻有李誠中自己知道,他努力爭取的,是自己在史書中的好名聲。

此刻的鬆嶽府已經幾乎是一座空城,為了憑湊五萬大軍,金弓裔將凡是能夠那得刀、提得動棍的城中百姓都帶了出來,不管年齡亦或性別,所以此刻坐鎮城中的摩震國最後一個“大臣”龍建手中是無兵的。當渤海軍士衝入城內時,龍建懸梁自盡了。

“這個人是王建的父親?”看著吊在梁上的龍建屍首,李誠中很驚訝。

“是。此人乃鐵原郡太守,父子二人罔顧國恩,投了逆賊!”金順吉對龍建很是氣憤,提刀又上前在龍建吊在空中的屍首上斬了幾刀。

李誠中驚訝的不是堂堂王京頭三品貴族為何要投靠一個無賴和尚,他驚訝的是父子兩人為何有不同的姓氏:“王建為何不姓龍?”

對於這個問題,金順吉語塞,他一時不知該作何解答。實際上半島土著原本是沒有姓氏的,很多人連名字都沒有,比如剛剛被俘獲的金弓裔,原來就是一個無名氏。後來土著們立國後,便按照中原的姓氏來給自己取名,其中一些是貴族們自己起的姓氏,更多的則是中原皇帝或邊郡上官們的賜名,這才有了起名字的習俗。但這種習俗直到今日也相當混亂,甚至很多大族至今都搞不懂,到底是第一個字為姓還是後一個字為姓。眼前龍建、王建父子的例子就是一個,他們認為第二個字才是姓,也就是說,他們出自建氏家族,如果將來王建有了兒子,他兒子的名字應該稱為“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