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盧龍節度(七)(1 / 2)

下石村原本不大,本村居民僅有三十來戶人家,與上石村相同,居住的都是石姓村民。但這兩年隨著官道的翻修和拓寬,幽州經薊州再到平州的交通逐漸興旺,上、下石村這兩座位於薊州和平州交界處,且緊鄰官道的村落也漸漸有了一點繁華之色。除了本村石姓居民的房舍外,許多商鋪都在這裏設立了貨物中轉的倉庫,還有一些小商小販幹脆在村邊起了幾座木屋,向來往客商兜售吃食和酒水。

李小喜進入下石村的時候,這裏已經成了義兒軍的前出營地,許多義兒軍軍士正在村子裏忙碌不停。村裏的百姓一個不見,李小喜不用問也知道,這些村民必定是都被大軍驅趕出去了,老弱們會在附近的山林中等待,準備大軍離開後再重新回到自己的居所;青壯們則會被征集入營,成為大軍的民夫。

一場戰事過後,也許老弱婦孺會餓死、凍死,也許成為民夫的青壯會被自己效力的大軍殺死,或者被征募為先登的健卒而屍骨無存,一個個家庭由此敗落,等到戰事結束後僥幸存活下來的人再重新組建家庭。

這種事情原本在河北大地上是極為平常的,李小喜見得太多了。因為一場戰事而家園損毀的百姓數不勝數,百姓們對此都幾近麻木。這還算是幸運的,當遇到某位殘忍的軍將領兵時,他們往往會為了保住行軍的秘密而屠村,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原來的李小喜對此還相當麻木,可這兩個月見識過平州和營州的安穩和繁華後,望著這座被大軍占據的村子,他心裏忽然很不是滋味。

占據下石村的軍隊是義兒軍右廂的一部,領兵軍官姓劉,是個營指揮。劉指揮本姓不是劉,自從前年加入義兒軍後便姓了劉。劉指揮原來是右廂一個都頭,手下五六十號弟兄,與李小喜也見過幾次,但並不熟悉。

大安山之夜,李小喜發動軍士嘩變的時候,參與的大多是左廂士卒,尤其以山字營、水字營兩營為主,右廂基本上屬於“被裹挾”的對象,所以事後封賞的時候,劉指揮並沒有得到什麼獎勵。劉指揮能夠從一個都頭升至一營指揮,主要還是這兩個月的事情。在明麵上的升遷理由是擴軍太速,需要有經驗的基層軍官,但在私底下,大夥兒都暗自揣測,恐怕與大帥劉守光為了更踏實的掌控軍隊這一目的有關。

這兩個月裏,大安山之夜嘩變的主力——義兒軍左廂成為了升遷的熱門。許多當時賣力效死的軍官紛紛得到了提拔,但這種提拔有著極為濃重的明升暗降的影子,他們被任命為各州、各城的兵馬使或軍城使、守捉使,均為一方要員,他們麾下的弟兄則跟隨他們前往赴任。

但據傳回來的消息稱,這些被從義兒軍調走的都隊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表麵上光鮮亮麗的官職和番號下,隱藏著一顆顆受傷的心,聽說不僅部隊沒有得到擴充,連維持軍隊最基本的錢糧都相當匱乏。

劉指揮聽說李小喜到來後,連忙趕到村口迎接。兩人稍作寒暄,便並肩入內。劉指揮對李小喜升遷為平州兵馬使後的經曆相當感興趣,他想要印證過去聽說到的那些傳聞是否確實。

李小喜將自己的遭遇和盤托出,當然,很多東西是不能講的,該隱瞞的地方他都使用了春秋筆法。

得知了李小喜的尷尬處境後,劉指揮不禁有了兔死狐悲之感,他長籲短歎,既為李小喜不平,又為自家將來的前程而擔憂。

望著李小喜手下仍舊寥寥無幾的軍隊,劉指揮不禁慶幸——還好自己沒有被升遷為什麼勞什子的兵馬使。他憐憫之心大作,命令部下燒水熱飯,好生招待了一番自平州遠途回歸的李小喜所部。

李小喜向劉指揮打聽了一番義兒軍的情形,劉指揮也毫無保留的將所知道的事情全部告訴了他。

義兒軍還在路上,最新的消息是距此還有兩、三日路程,大帥劉守光也還在軍中與大軍一起行進。劉指揮作為先遣部隊於三日前趕到了下石村,在此建立了前進營地,另一名劉指揮帶領另一個營頭進駐了西北方三裏外的上石村,上下石村互為依托,對石城方向實施警戒和遮蔽。

上下石村正西方的石溪邊地形比較平坦,那裏才是大軍選擇的主營地,還有一個劉指揮帶領數百兵卒和幾千名附近搜羅來的民夫,正在石溪邊構築中軍大營。

在義兒軍中,大部分營、都級的軍官都姓劉,因為他們在理論上都是劉守光的義子。在眼前這位劉指揮的口中,李小喜仍然被稱呼姓劉,隻不過不是“劉指揮”,而是“劉兵馬”。

劉指揮剛來的時候,派出了一些遊兵在石城與上下石村之間的地帶作為哨探,但沒有多久,遊兵們便被營州軍的斥候驅逐了,如今隻能緊守上下石村兩處,防止被營州軍所趁。義兒軍和營州軍倒是沒有開戰,但劉指揮手下統共隻有十餘匹戰馬,在營州軍壓倒性的騎兵優勢麵前,隻能乖乖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