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盧龍節度(十三)(1 / 2)

天複二年(902年)正月十八,劉守光下令對石城展開攻擊。

在石城這片戰場上,石城正西方向,是以義兒軍為主的大帥親軍,戰兵萬餘;石城東北方約八裏外,是趙敬統帥的薊州兵,戰兵六千;在石城東南方七裏外的簾山下,則是趙霸統帥的三千霸都騎。

同時,在石城周圍較遠一些的地方,還有幾處各州刺史、兵馬使、軍城使和守捉使統帶的兵馬,隻不過兵力較少,最多能起到一些警戒和攔阻斥候的作用。

幽州聯軍總兵力共計五萬人,其中披甲戰兵約兩萬,其餘則為無甲輔兵和民夫。

雖然就廣義角度而言,幽州聯軍對營州軍形成了戰略包圍,但在戰術上,並未對石城完成合圍之勢。

且不提幽州聯軍的三支主力間相隔較遠,無法形成有效聯絡,單就石城來說,因為有城下營的存在,幽州聯軍就無法真正對石城展開合圍攻擊。在攻城之前,他們首先要做的是拔掉城下營這顆釘子。

作為軍事常識,守城不能單守城牆,如果放棄城外的防禦,龜縮於城牆之內,對守城者來說是相當危險的,這意味著攻城方可以集中兵力封堵有限的幾座城門,而無需將兵力浪費在對整座城池的封鎖上,隻要派出幾隊遊騎沿城牆隨時奔走警戒,就可以令城中的敵人逃不出來。

同樣的道理,攻城方如果沒有徹底掃清城外的防禦據點,也不可能真正展開對城牆的攻擊,任何遺漏在城外的守城據點,都很可能成為進攻者背後的致命弱點。

隻有當守城方兵力或實力上真正處於絕對弱勢,不足以據守城外各處時,攻城戰才可能發生,所以通常來說,攻城方的兵力往往數倍於敵,甚至達到十倍於敵也是很正常的。

也正因為如此,許多大城往往修築很多城門,比如長安,外郭開有十二座城門,這樣的修築方法,除了便於出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對攻城方圍城造成巨大的困難。攻城方如果要圍困長安,必須將十二座城門全部以重兵封堵住,否則守城者可以隨意從其中一門調兵出擊,給攻城造成巨大威脅。

石城當然沒有那麼多城門,但石城外有城下營,城下營的存在保證了石城不會被幽州聯軍堵死在城門內,在幽州聯軍掃除城下營之前,石城的內外出入是相對暢通的,石城內的營州軍可以隨時提兵出擊,與城下營相互支援。

劉守光認為自己的兵力是無法真正拔出城下營、進而困死石城的,他對營州軍兵力的推測與實際有很大出入。他所獲得的各方麵情報顯示,石城及城下營共計有上萬敵人,其中營州軍和懷約聯軍是主力,此外還包括一些地方鎮軍。

如果算上營州方麵攜帶的民夫和輔兵的話,他推測李誠中手頭上掌握著兩萬兵力,其中一半是輔兵,再多的話,以小小的石城是容納不下的。事實上就算是兩萬兵力,石城也容納不下——這也是城下營修築的另一個原因。

五比二的兵力對比是沒辦法攻城的,尤其是在薊州軍和霸都騎不是很聽話的時候,所以劉守光打定的主意也不是要拔除城下營,更沒打算攻城,他希望通過攻擊城下營,將城內的營州軍主力引出來在平地上作戰,這樣能夠更容易一些。

第一戰必須要有氣勢,要有威風,這是劉守光和劉知溫打的算盤。哪怕不真打,也要擺出氣勢和威風來,不僅是給李誠中看,更是給大大小小的軍頭們看。

所以劉守光命令全軍出動,戰兵、輔兵和民夫加起來足有五萬之眾,從三個方向將石城連同城下營包裹起來。義兒軍在西門外列陣,薊州軍威懾北門,霸都騎則分為兩支騎軍,監視南邊城下營和東門兩處。

這一次的部署很順利,不僅後營那些兵痞刺頭都非常聽話,就連趙敬和趙霸都完全聽令行事而沒有討價還價,至於那些周圍散布的外係大小軍頭們,則都畢恭畢敬的趕到了義兒軍前,聽候差遣。

不過他們雖然口稱“聽候差遣”,但實際上都接不了什麼“差遣”,每個軍頭就帶了那麼點人,多的幾十,少的十幾,這麼點人能幹什麼?劉守光也不以為意,他本來也就沒想過要讓這些人出力,這些人的兵力之所以那麼少,不就是他這兩個月努力的成果麼?

其實從這個角度而言,劉守光和李誠中的建軍思想在相當程度上是非常接近的,兩人都在努力消滅盧龍軍普遍存在的山頭主義。但劉守光的作法治標不治本,用不了幾年,他手下就會冒出一批新的軍頭,而李誠中,則要徹底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