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盧龍節度(二十二)(1 / 2)

自饒樂山一戰榮獲勳章後,趙原平和高明熏再立新功。他們是第一批殺入幽州清晉門的懷約聯軍部隊,直到肅清全城之後,解裏才趕到幽州城下。兩個人都明白,李都督即將入主幽州,盧龍一藩將會迎來又一位新的統治者,營州軍也必將再次擴編,到時候有的是大把的晉升機會,而能夠晉升到什麼地步,就看現在了。

所以解裏召集軍隊的命令一下達,兩人都熱火朝天的連夜籌備起來,準備再次大幹一場。

但在解裏的計劃中,烏隗營和鴨淥營並不是這次南下的先鋒。他考慮到兩個營頭在穿越軍都山關溝、奔襲幽州的作戰中太過勞累,想要讓他們稍後出發,所以打算將先鋒的任務交給庫莫奚營。

解裏原來是突舉部的撻馬,突舉部當年的作戰對象中包括了庫莫奚人和西契丹阿大和部,他對庫莫奚公主撒蘭納的軍事才華比懷約聯軍中的大部分將領要熟悉和了解得多,所以他對庫莫奚營也相當信任。

但解裏還是在當夜改變了主意,因為趙原平的說辭很有力量。

當趙原平得知下一步的作戰對象是滄州時,他心裏已經沒有了搶功的想法,他急急忙忙趕到解裏的大帳,想要將先鋒的位置拿到手上。他的理由也從兩個方麵打動了解裏。

首先,烏隗營雖然沒有得到過休整,始終處於急行軍狀態之中,但趙原平認為,烏隗部戰士並沒有顯露疲態,因為他們一人雙馬。更關鍵的是,幽州城的戰事比較簡單,城中各大豪門的內應非常有力,既沒有慘烈的城牆戰,也沒有激烈的街巷戰,基本沒有什麼折損,所以烏隗營完全能夠勝任南下的急行軍奔襲。

其次,趙原平希望解裏能夠給他一個機會,他想要親自出馬,將滄州以盡可能平穩的形式拿到手上,保全趙氏一脈。

這兩個理由已經夠充分了。雖然對庫莫奚營很新任,但能不安排撒蘭納親上戰場,還是盡量不要安排的好,撒蘭納畢竟是都督的妾侍,真要是有個意外損傷,解裏自己也不好交待。既然烏隗營還能戰,那就可以考慮讓他們先發。另外,趙原平想要保全趙氏的想法能夠得到解裏的深深理解,由本家人去勸服趙元德,肯定更有說服力一些。

趙原平想要當先鋒,高明熏同樣如此。這個當年麵對烏隗部屢屢“轉進”的渤海舊將如今當真是意氣風發,膽氣和信心比以前大了不知多少!他希望鴨淥營先發的第一個理由與趙原平相同,第二個理由則是為了反對趙原平先發。他認為,萬一勸說不成真個開打,趙原平在麵對自己親族的時候,必然會相當為難。為了爭取到先鋒的地位,高明熏甚至拋開了和趙原平之間的“親密戰友情誼”,反對態度相當激烈,就隻差明說趙原平會消極避戰了。

高明熏的反對反而堅定了解裏使用趙原平的意願,原因很簡單,解裏簡單的胡人思維裏,這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

“李都督教育我們多年,我們首先是一個戰士,是一個軍人,軍人有自己的使命和職責,所謂‘使命重於泰山,職責高於一切’,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相信趙指揮是不會辜負都督期望的。”

趙原平如願以償得到了先鋒的位置,他心急火燎的帶領烏隗營立刻南下了。在趙原平的催促下,烏隗營一天就到雍奴,兩天便至巨馬水畔,然後大軍永濟渠南下,到了第三天的時候,甲都姚阿大所部已經進駐乾寧軍城,距滄州城僅僅八十裏。

並不是趙原平急著立功,他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勸服趙氏歸順,避免很有可能到來的大戰。而且勸服的速度要越快越好,因為霸都騎還在平州地界上和李都督對抗,這在趙原平看來,是相當不明智的。

滄州擁有十一縣並一軍城,僖宗末年尚有居戶五萬餘,在籍丁口二十餘萬,屬於不折不扣的上州,也是義昌軍節度府的根基和依托。但這些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年,滄州始終處於魏博宣武和盧龍軍交戰的一線,整塊地盤都被打得滿目瘡痍,先不說弓高、胡蘇、樂陵、無棣等戰況最烈的諸縣已經幾無人丁,就連州城滄州的城牆至今還有許多坍塌之處沒來得及修整。

如今的滄州,早已不複昔年盛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田舍敗壞、村莊凋零,魏博和宣武兩鎮當日與盧龍談判之時答允將滄州還給劉守光,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在魏博和宣武眼中,這樣的滄州不僅沒什麼價值,而且還可能是極重的負擔。尤其是宣武,占據棣州之後,便等於在黃河之北擁有了落腳之地,黃河已經不再是阻擋宣武北進的天塹,河北已成坦途,大軍可以在河北大地上來去無阻。至於滄州,對於宣武而言,形如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