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非常規戰爭(七)(1 / 2)

盧龍軍缺糧麼?如果是正常情況下,盧龍軍糧食並不是特別緊缺。

九月是收獲的季節,源於東亞大地上的第三個溫暖期,沒有經曆兵災的盧龍各州獲得了糧食豐產。當收割完畢之後,各州統計上來的糧食入倉量也相繼報到了節度府。

按照盧龍節度府今年公布的稅賦法令,營州、滄州、深州、瀛州、莫州處於農稅減免期,征收農稅的地方主要是幽州、檀州、薊州、平州、媯州,收割的糧食征收五成,餘下五成留給農戶自用,這個征繳比例是大略低於其他藩鎮的。盡管比例較低,但幽州和平州都是熟地,也是整個盧龍的糧食基地,所產糧食仍舊充滿了倉廩。

平州征繳五十三萬石、幽州征繳六十萬石,其餘各州總計三十萬石,遼東平原同樣傳來豐產的喜訊,節度府在這裏耗資購買了二十萬石補充倉廩。這個秋天,盧龍節度府總計收糧麥粟一百一十萬石、豆料五十餘萬石。此外,渤海國和新羅、熊津州解送的六十萬石各類糧食還在絡繹不絕的向幽州押送而來。

手握兩百多萬各種糧食,豢養六七萬軍士和官吏,這個數字是足夠了,並且還能剩餘不少,但別忘了,滄州、深州、莫州、瀛州和幽州西南部都飽受戰亂之苦,近二十萬百姓嗷嗷待哺,同時還要恢複上述各州的生產和生活,所以,盧龍缺糧!

好在營州小淩河、五股河流域的菜蔬和家禽產業也日漸成熟,醫巫閭山旁的畜牧基地也搞得有聲有色,大量的肉禽蛋蔬湧入關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部分缺口。盡管如此,經過節度府統算,要想平穩度過下一個年度,並且做好明年各州春耕的準備,還需要四十萬石糧食,如果想要展開一次萬人規模以下的戰役,缺糧數將高達六十萬石之巨。

所以,在深州設立互市,既是軍事參謀總署撬動河北局勢的關鍵,也是判官署必須著手啟動的當務之急。

這個計劃的製定,得益於調查統計局和統戰處的聯合行動,調查統計局負責查證袁象先的背景和偏好、河北諸鎮的實際現狀,統戰處提出以互市、開路、築橋、送賄等方式為手段的總體設想,目的是勾連河北諸鎮、彌補糧食缺口、打通河東渠道、穩定河北形勢。

自第一次深州互市開設後,至今共互市三日,在盧龍方麵的巨額采購下,大量糧食進入深州倉庫,沿滹沱水北上,經瀛州而上莫州,存放進設立於莫縣以北的瓦橋倉。

“三次互市,高氏、李氏、王氏、趙氏等商號共收糧十三萬石,節度府耗資八萬七千貫,從各家商號手上接過了這批糧食。不出所料,袁氏是出糧大戶,七成糧食來自袁氏,其餘則來自成德、魏博等地的商賈。義武鎮在互市上和咱們搶購糧食,大約購買了三萬石,造成糧價的上漲,我們損失約一成。後勤司認為,應當采取必要措施,給予義武王處直一定壓力,避免相互抬價。但某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合時宜的,有悖於勾連和整合河北諸鎮的總體方略。”

韓延徽說到這裏,抬頭看了看李誠中,得到李誠中的肯定後,繼續稟告:“在第三次互市上,出現了另一個大糧商的字號,商鋪為蔣記。蔣記出手就是五千石糧食,同時購買了價值一萬貫的關外出產,手筆相當驚人。統戰處隨後行文調查統計局,請高觀察派員對蔣記進行調查,經核實,蔣記的後台是汴州兵馬使蔣玄暉。”

在宣武軍體係內,區區一州兵馬使並不是高官,因為宣武軍控製的地盤太大,領近百州十數節度,領兵重將們起步就是某某節度副使,比如現在圍困河東南麵的行軍總管葛從周,頭上就掛著一個泰寧軍節度使的帽子,又比如在晉州統兵攻伐河東的朱友寧和氏叔琮,分別是建武軍節度使和保大軍節度使。

相較而言,蔣玄暉的品級說實話並不高,但沒人敢小看這個汴州兵馬使。東平王的大本營就在汴州,王府設於汴州城內的開封縣(汴州州城有附廓兩縣,為浚儀和開封,朱全忠立大梁後,定都汴州,這才將汴州更名為開封府),蔣玄暉這個汴州兵馬使掌汴州禁防,是個極為重要的關鍵位置,由此可以看出東平王對蔣玄暉有多信任!

李誠中聽著這個名字有點耳熟,但他沒有太過在意。盧龍是大唐重鎮,到了他這個地步,以盧龍軍節度使的身份,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已經快要和李克用、朱全忠、楊行密、錢鎦、王建、李茂貞等人並立了,一個汴州兵馬使還不放在他的眼裏。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原來的那個時空,再過兩年,天子李曄將死於蔣玄暉之手。

稍微解釋了一下蔣玄暉的背景,韓延徽接著道:“預計第四次互市,蔣記將加大糧食的投放量,同時,因袁氏和蔣記的帶動,還會有更多的中原商賈參與其中。我們希望至年底,在互市上收足六十萬石糧食缺額,滿足節度府的糧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