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雙極(十一)(1 / 2)

李存勖和郭崇韜出晉陽向東,經承天軍城,入太行山,穿越井陘口。

沿險峻的山穀行至傍晚,就見前方兩山最窄處立著一道雄關,這便是井陘關了。

河東、河北以太行相隔,在井陘這一段上,穀外為承天軍城,由河東駐守,穀內為井陘關,由盧龍軍鎮衛。

李存勖和郭崇韜所行這一路上並不冷清,商賈旅人不絕道途,到了井陘關下依然如此,此刻雖是行將日落,卻仍有許多商隊在關下排侯等待。盧龍軍士正在拒馬前一一驗查,出示憑據者免檢入關,無憑據者便有計吏上前清點貨物,估算貨值,收取費用。

李存勖和郭崇韜是河東方麵重要的高層人物,出使盧龍自然跟隨者不少。除了五十名黑鴉騎兵隨侍保護外,還有數十仆從和民夫,攜帶了幾大車金銀珠寶和各色禮物。一行人遠遠出現後,關牆上便早已發現,提前趕到的河東信使連忙從關城上下來迎接。

信使名景進,年歲不大,李存勖今年虛歲二十,景進連十七都不到。景進本是一名遊蕩市井的伶人,因機靈乖巧、能言善辯,前年為監軍使張承業延攬入監軍府使喚,之後多次跟隨張承業前往河北,不僅悉知道途,而且在盧龍沿途官吏前混得也相當臉熟,所以這次張承業特意派他來做李存勖和郭崇韜的向導。

景進引著鎮守井陘關的軍官來見李存勖和郭崇韜,幾句話便將場麵挑熱,幾人如同老友一般熱絡起來,其實李存勖壓根兒也沒明白那軍官的官銜,隻知道他姓王,似乎是什麼恒州預備旅的指揮使。

王指揮使當先帶路,將一行人接入關城,穿越關門前,李存勖看了看仍在等候入關的商賈,就見一名小軍官將一封羊皮卷遞還給商客,口中喊道:“牌照應對無誤,免檢,放行……”

進入門洞時,李存勖還在琢磨“牌照”是什麼意思,卻被一旁並馬而行的郭崇韜拽住衣袖,郭崇韜指了指門洞的石牆,輕聲道:“有些古怪!”

郭崇韜的話剛說完,眾人已經出了門洞,李存勖在馬上回身觀望,同樣感到訝然,這座關牆竟然如同一塊極大的整體巨石一般,沒有任何縫隙,如同天然矗立於此,為神祗雕琢而成,散發著青灰色的質樸氣息。

李存勖十一歲從軍,行伍生涯已曆八年,走遍了河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處關隘,他又豈能沒來過井陘口?豈能沒見過井陘關?可前幾年所見的關城並不是這樣的啊……

正在驚訝間,卻聽前麵牽著李存勖馬韁的景進回頭笑道:“春天的時候,井陘關方始修繕完畢,某和張監軍見到的時候,詫異得很,某當時連路都行不穩了,險些絆倒在地……這是水泥,硬實無比,過了關口,前麵十裏是天戶村,水泥便是產自那裏的作坊。”

“水泥?”李存勖默念著這個字眼,繼續聽景進介紹。

“天戶村那裏有好多作坊,也是去年才漸漸興起的,說是井陘山中有礦,產石墨、石灰、陶土,作坊裏就以此煉製焦炭、水泥和井瓷……”

“焦炭?什麼物件?”郭崇韜大為好奇。

景進解釋:“黑乎乎的,像燒過的柴火,不過是用石墨製成的,燒起來通紅通紅的,燙得很。井陘關內現在都不燒柴火了,過冬的時候就燒焦炭,好用!張監軍說,想和盧龍的商賈談談,讓他們到咱們河東開作坊,專門燒製焦炭,咱們河東石墨很多。不過盧龍的商賈還沒答應,說是燒製焦炭的方法是幽州禁止外泄的。”

“水泥?焦炭?”李存勖默念的字眼裏又多了一個。

景進道:“今夜先在關城內歇宿一宿,明天出發,路上亞子將軍和郭典謁就能經過天戶村,那裏可熱鬧了,如今比旁邊的石邑縣還大,人也多,就是沒有城牆。唔,聽說井陘山中還發現了鐵石礦,上次回晉陽時,某見到又開了很多作坊,說是煉鐵的,隻不過還沒建好。據說山中所建的作坊更大,比小山都高,等建好了某一定要找機會去看看。”

郭崇韜向李存勖輕聲道:“亞子將軍,這次出使幽州之時,咱們是不是購些水泥?可能還要請此地的工匠一起去趟河東。就不知燕王是否答允,還望亞子將軍在燕王麵前多多分說一二。”

李存勖眼睛一亮:“郭典謁是說……修繕晉陽?”

郭崇韜點點頭,補充道:“不止晉陽,還有晉州、隰縣、潞州……”

駐守井陘關的王指揮使將河東一行安排住宿下來,設了個簡短的招待晚宴之後,連夜擬就十多份關文,供河東方麵沿路使用,同時書寫了一份正式公文,連同河東節度府的公函,快馬專送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