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軍兵出滏口陘之前,河東軍在上黨盆地處於守勢,故此僅僅駐紮在石後堡,並沒有向南展開任何軍事行動。而宣武軍因為去年大軍後撤的原因,也將曾經一度占領的丹朱嶺讓了出來,兵力集中在後方高平。
故此,中間的長平通道便一直屬於無兵把守的狀態之中,如果要套用後世的軍事術語來描述,那麼丹朱嶺就是河東軍與宣武軍之間的軍事緩衝區,兩軍隔著丹朱嶺遙遙對峙。
盧龍軍事參謀總署擬定的“兩河輪戰”方略中,上黨行營必須采取有限度的攻勢行動,一方麵是配合河東軍在晉州方向的反擊,另一方麵要做出南下之勢,最好能夠收複澤州。而一旦收複澤州,河東、盧龍聯軍便可沿沁河而下,選擇太行陘或白陘出兵太行山外。從太行陘可直接威脅東都洛陽,從白陘則可斜指宣武軍老巢汴州,不管怎麼走,都占據了戰略主動。
因此,宣武軍是絕對不能放棄澤州的,這也是梁王耗費十年工夫,付出數萬軍士代價占據澤州的原因。
作為上黨行營前哨的李小喜所部幽州旅,領受的軍務包括兩點,一是接收石後堡,為行營入駐做好準備,如今這一條差不多已經完成;二是在上黨行營的轄製下作戰三個月,主要參與一些低烈度的軍事行動。
但剛剛晉升盧龍軍將軍行列之一的李小喜肯定不願意到此為止,臂章上的那顆星星下麵還有一條金絲橫杠,意味著他是從五品將軍,這條橫杠李小喜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他希望通過這次作戰,能夠把這條金絲橫杠去掉,成為正五品的遊擊將軍。當然,如果能夠再添一顆星星,李小喜就更樂意了,但目前來看,有些不太可能。
既然盧龍軍上黨行營的方略是以進攻為主,那麼眼前就有一份功勞可以去爭取,那就是恢複對長平通道的控製,為行營南下攻擊高平掃清道路。
李小喜重新恢複自家姓氏之後,所部親友鄉黨也從此與“劉”姓告別,他的左膀右臂劉山青和劉山周二人也改回了自己的姓名,現在叫李青和李周。幽燕保安軍目前核定的三旅九營編製中(僅僅是軍官編製),李小喜自領幽州旅,下麵三個營,前營指揮是李青,後營指揮是李周,李小喜自兼中營指揮。
占據石後堡的第三天,李青帶領前營南下,首先占據了土門嶺,在土門嶺上修建了一座簡易營壘,留下五十人駐守。
第五天,前營繼續南下,進駐早已廢棄的長平村。長平村正當長平通道的咽喉,這裏留有一處宣武軍的烽火台,有一夥宣武兵值守。前營抵達的時候,宣武兵點燃了烽火,然後轉身逃跑。李青命令斥候騎兵展開追擊,斬首三級,剩下的都竄入丹朱嶺的群山之中,追之不及。
幽州旅前營沒有多在長平停留,因為烽煙已起,警訊傳了出去,他們抓緊時間繼續南下,剩下的四個都兵力於晚間時分抵達寺莊。寺莊與宣武控製的上東山遙遙相望,屬於前沿陣地,李青不敢疏忽,一方麵飛騎向石後堡稟告,一方麵部署寺莊防務。
幽州旅的突然南下顯然令宣武軍有些措手不及,宣武軍除了派遣幾批斥候趕來查探外,並無反擊之意,隻是到了夜黑的時候,李青才看到有燈球火把組成的長龍進入上東山的宣武軍營寨,想必是緊急趕來增援的。
第二天一早,李青率領前營所有的二十餘名騎兵抵近上東山查看。上東山是橫擋在東平通道正中矮山,最高處不過四五丈,麵向東平故道的方向是一片逐漸向下的緩坡,宣武軍在這裏修建了一座木寨。李青大概估算了一下,以木寨的規模而言,能夠駐守五六百人。
沿著緩坡繞向上東山的西南,還有一道突兀橫起的山梁,山梁背後同樣有一處軍寨,但礙於山梁擋住了視線,李青無法看清這處軍寨的規模。
上東山的營寨忽然大開,寨中湧出約兩百名宣武軍,他們在一員騎將的帶領下,向李青這邊衝了過來。李青身邊雖然隻有二十餘騎,但他是老兵油子了,一點都不慌張,又策馬繞著周邊認真觀瞧了一番,在宣武軍堪堪衝到身邊三百餘步距離時,才撥轉馬頭,向來路兜了個圈,把出寨的宣武兵甩在了身後,慢慢悠悠回到寺莊。
剛一進寺莊,迎麵就撞見了李小喜。
“大郎怎麼來了?”
“剛到,聽說你去前沿查探了?如何?”李小喜問。
“上東山有兩處敵軍營寨,前麵山坡上一處,背後山梁下還藏著一處。剛才宣武兵追了出來,被某甩開了。某是騎兵,他們居然用步卒來驅逐……看來宣武缺馬的確屬實……”李青將所見所聞稟告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