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李振趕回了絳州。時逢河東大雪,無論晉州也好,澤州也罷,都無法大規模用兵,故此河東軍和宣武軍的沒有發生激烈的交戰,戰線一直維持在絳州和澤州左近。
這場大雪為宣武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在梁王的緊急召喚下,來自河南的援兵相繼進入上述兩地,絳州兵力達到十五萬,澤州也幾近五萬。
在李振出使西川的這一個多月裏,宣武軍除了調整兵力部署外,還在敬翔的主持下擬定了即將頒布的爵位製度,等李振回到絳州後,梁王帳下文武們個個喜氣洋洋,整座絳州城重新煥發了生機。
事實上,李振還未抵達絳州,便接到了麾下佐吏向他急送而來的詔書草本。這是有關梁王將來立國後所施行的爵位頒布詔令,當然,現在梁王還沒有立國,所以詔令隻是草本,不過這本詔令已經算是成型了,隻待立國後便可頒布。
李振邊走邊看,看完後對這套爵位體製已經堪稱熟悉。
在即將成立的梁國,梁王之下爵位共分七等,分別是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縣子和縣男,基本上沿襲了唐爵製度。
所不同的是,唐爵九等,其中的親王、郡王不在此列。梁國本身也是大唐的封國,梁王就是親王爵(也稱嗣王),一國無有二主,故大梁隻有一個王,不設其他王。唐爵中的開國縣子和開國縣男則去掉了“開國”二字,意思不言而喻,此兩等爵位隻食封邑而不之國。
故此,梁爵中真正能夠之國的就是五等爵——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其中,國公與開國郡公可封一州(郡)之地,國公隻封朱氏,開國郡公可封外姓;開國縣公可封一縣之地。上述三爵,均可世襲,是真正的封國。
開國縣侯、開國縣伯可封一縣之地,也可之國,但不得世襲,得爵者逝後將封國繳還國君,子嗣襲爵每代降一等,兩代之後無封爵。
李振看完之後,便即明了,他覺得自己或許能得縣公之位,至於郡公,則需要努力爭取。回到絳州後,他立即向梁王繳令,將出使西川的一應事宜稟告梁王,其中自然不乏褒獎自己功勞的言辭,目的就是一個,爭取郡公之爵。
二月中旬至三月初,前往各路藩鎮的使者陸陸續續回到了絳州,他們帶回來的消息令整個宣武軍高層都感到振奮莫名,現在基本上可以確定,“效戰國”之策得到了天下藩鎮的熱烈響應,此策之頒行基本已成定局。
三月初一,沸沸揚揚的宣武軍大議事在絳州召開,凡是能夠趕來的文武,都親身而來,不能趕來者,如葛從周、楊師厚、賀德倫、張存敬、李暉、李思安等,也派出身邊的心腹幕僚前來參逢。
梁王行在於三月初三初步宣讀了內定的封爵詔令,當然,要正式頒布,還需立國之後。
在這封詔令之中,將宣武眾文武一一封爵,可謂皆大歡喜。
得封國公者,郢國公朱友珪、均國公朱友貞、康國公朱友孜,皆為梁王之子。安國公朱友寧、廣國公朱友諒為梁王親侄。
得封郡公者,敬翔、李振、朱友恭、氏叔琮、葛從周、康懷英等。得封縣公者,裴迪、張存敬、賀德倫、楊師厚等。
得封縣侯者,李思安、李暉、王彥章、王晏球、張歸厚。其餘縣伯十數人。
縣子和縣男二爵此次不曾言及,因為涉及人數眾多,故待立國之後再予頒布。
李振回到自家寢舍,便命人去取天下山川輿圖,但被告知此圖已被借光,畫師們正在加緊趕製,可見如今輿圖之搶手。好不容易等了兩天,李振終於得到一幅輿圖,也不管上麵油墨未曾幹透,連忙展開細看。
衛州……衛州……衛州在這裏,李振手指點在衛州,重重地在上麵戳了一下,然後圍著衛州周邊劃了一圈。
封國二百裏!
衛郡公是李振未來的封爵,作為郡公,他未來的地盤將是整個衛州,這也意味著,他將來會是衛國的開國之主。
李振重重的將身子靠在椅背上,長出一口濁氣,感覺身體飄然欲仙,那份暢快妙不可言。他又盯著輿圖開始琢磨,國都是定在衛州城好呢,還是在共城好?衛州城作為郡城,更加繁華和宏大,但卻在衛國邊境附近——李振已經以“衛國”稱呼衛州了;共城雖然不如衛州城,但卻在衛州中央,更加安全。
考慮來考慮去,他都沒有定下來,決定向袁象先問問情形再說,於是提筆修書一封。袁象先和蔣玄暉事涉淮南內變一事,雖說梁王至今沒有懲處的決定,但李振知道,這是梁王想要暗地裏搞清楚二人是否與盧龍有所牽連。想到這裏,李振又猶豫了起來,這個時候給袁象先寫信,無異於授人以柄。於是他又將書信燒了,決定將來有機會再親自跑一趟衛州,實地了解情況後再定國都,反正也不急於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