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一,韓延徽終於在朝陽升起的時候,趕到了東都洛陽。
因為有梁王的邀請公文,韓延徽很順利的進入了洛陽,他進城後立刻聽到了一個消息,原定於四月初一的大會盟推遲召開,不禁暗自長出了一口氣。
盧龍特使韓延徽的到來令宣武方麵非常意外,直到韓延徽被駐守東門的宣武軍官引入館驛,才有一名梁王帳下的幕僚前來會見。宣武方麵並沒有給盧龍特使留出專門的坊舍,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們完全沒有想到燕王李誠中會派人與盟。
梁王幕僚簡單詢問了韓延徽的隨行人員情況後,便決定不再更換他們的住處,一共五個人而已,住在館驛裏綽綽有餘了,韓延徽對此表示沒有異議。
直到當天夜晚,梁王才派出了一位重要人物前來麵見韓延徽,這個人就是河南觀察使、宣義軍節度副使李振。實際上在整個宣武軍中,也隻有李振是力主依照各鎮慣例,準允盧龍特使與盟的,在梁王和敬翔等人看來,盧龍特使的到來沒有任何意義,他們甚至在考慮是否驅逐盧龍特使——雖然之前他們才向李誠中發出過邀請與盟的請謁。
李振之所以如此積極,是因為封國的緣故。李振擬封衛郡公,封國衛州,衛州處於宣武和盧龍重兵對峙的戰場之上,現在還不在宣武手中。李振最希望的是,燕王能夠答允入盟,這樣的話,天下就能盡快平定下來,自己之國的時間也能夠更短一些。
當然,李振知道燕王不可能按照宣武開出的條件與盟,以幽州為界實在是太過苛刻了,意味著盧龍要退出從原來魏博、成德、義武等河北軍鎮手中拿到的大半個河北之地,比天複元年盧龍軍最弱的時候尚且不如。
李振的想法是,或許可以和盧龍特使談一談,多給他們幾個州郡,比如易州、莫州、瀛州,讓盧龍恢複到天複元年劉守光主政時期的水平。如此一來,皆大歡喜,都不用再打下去了,燕國乖乖的聽從盟主梁國的命令,避免被滅國的厄運。
其實連李振自己都不知道,他的想法表麵上獲得了梁王和敬翔的支持,但實際上李振本人都成為了宣武方麵放出的誘餌。在梁王和敬翔眼中,此刻的燕王已經成為宣武的頭號大敵,等到消滅晉陽李存勖之後,就要揮兵北進幽州了。無論如何,梁王和敬翔都不會任燕王繼續發展下去,河北的發展速度太過驚人,二人已經深感自己當年走了眼,絕不會再繼續坐視了。
李振是懷著幾分期待來到館驛的,他很誠懇的向韓延徽描繪了一番天下承平、諸侯封國的美妙畫卷,表示自己很期盼燕國的加入,以共同延續大唐社稷的存在。
韓延徽提出,如果要盧龍與盟,必須更改之前梁王的條件,什麼魏王、趙王、冀王之類的封爵就不要想了,盧龍就是一體的,誰也拆不散。燕王也不可能以幽州為界,必須以實際控製區立國,除了整個河北之外,河東的澤潞二州、緇青的淄州、齊州及青州北部博昌等地,也當屬於未來燕國的領土。
同時,燕王與盟的條件中還包括,不得對晉陽用兵,將李嗣昭、李嗣源和周德威等河東叛將一體鎖拿,交予晉陽懲處。
這樣的條件當然談不攏,第一次會麵,雙方也沒指望能夠談攏,隻是亮明條件、擺明車馬而已。隨後話題岔開,韓延徽詢問會盟推遲的原因,李振輕描淡寫的說,會盟的殿堂還沒有修繕完畢,會盟的儀典也沒有完全理清,故此需要推遲些時日。等這些準備都做好了,就會知會各方,共聚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