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東,百裏,汜水關下。
汜水關,又名虎牢關,因周穆王於此地圈養猛虎而得名。此地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東方六國駐兵汜水與秦國對峙;楚漢時,劉邦和項羽在這裏展開激戰;本朝太宗皇帝也於此地大戰竇建德,以定天下大勢。
天佑元年五月,汜水關再次迎來了數量恢弘的大軍,周邊數十裏方圓,盡是連綿的營帳和如林的旌旗。
梁王以“尊王攘夷”之名,召集天下各路諸侯,準備征討不誓盟約“偽燕王”李誠中和“偽晉王”李存勖。之所以用“偽王”稱之,皆因梁王向天子求得了詔書,削去李誠中和李存勖的王爵,同時宣布了二人的十大罪狀。其中最主要的罪狀有兩個,一是“挾持太子”,二是“引夷南顧”。
天子加梁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正式確認了他諸侯霸主的地位。於是梁王以此為名,彙聚天下兵馬,準備向河東、河北發動大規模攻勢。按照敬翔和李振的方略,大軍的攻擊方向鎖定在上黨地區;原晉州戰場完全交給了河東“三王”,緇青戰場則以葛從周為主、王師範軍為輔;在主攻的上黨地區,梁王準備以龐大的兵力直接碾壓,待占據上黨之後,從滏口陘、井陘、飛狐陘等三處強行越過太行,在河北平原上與盧龍軍展開決戰。
一旦消除了四麵樹敵的威脅,梁王可以調集的兵力便相當可觀了。朱友寧所轄建武軍五萬餘人、氏叔琮所轄保大軍六萬餘人、康懷英所轄保義軍四萬餘人、楊師厚所轄武寧軍三萬餘人、張歸厚所轄鎮國軍三萬餘人、朱友恭所轄右龍虎軍兩萬餘人,上述梁王主力戰兵全數彙集與汜水。
此外,梁王還將張存敬和李思安從秦州抽調而回,以他們訓練了近半年的秦州騎兵為主力,又將全軍之中可以調動的所有騎兵都集中到他們麾下,組建了一支八千餘騎的騎兵集團,加張存敬為護國軍節度使、李思安為護國軍節度副使,專以對抗河北騎兵。
連同梁王廳子都和元從親軍兩支牙兵,汜水關下集中的梁軍主力已達二十六萬!
這並不是梁王準備的全部軍力。在上黨,還有賀德倫的五萬人正在與盧龍軍對峙;從宋州、許州、陳州、豫州、潁州、曹州、滑州等地的輔助軍力正在源源不斷的聚集於汜水,到五月底,預計進入上黨的梁軍戰兵、輔兵合計將達到四十餘萬!
除了梁軍以外,還有各路諸侯兵馬七萬餘。
馬殷統帥的荊軍三萬。
王宗佶統帥的蜀軍兩萬。
趙匡明統帥的楚軍兩萬。
郭啟期統帥的岐軍三千。
李神福統帥的吳軍五千。
王師克統帥的齊軍兩千。
為了調動諸侯兵馬,梁王暗地裏付出了不少地盤,當然,前提是平定河東與河北。與自己付出的地盤相比,一旦北伐成功,梁王所得將遠遠大於付出,而且最重要的是,梁軍將獲得夢寐以求的馬場!
不過,盡管梁王做出了很大的承諾,各家諸侯的出兵狀況並不十分理想,蜀國、楚國、荊國、吳國、岐國、齊國等諸侯雖說直接派軍參戰,可兵力並不多,大部分都是前往東都會盟時所帶的兵馬,在梁王的強硬要求下留了下來。
其中的主力反而是實力嚴重不足的梁王鐵杆小弟馬殷。另外,原先反對梁王的趙氏兄弟卻出人意料的極力擁戴“尊王攘夷”的口號,令很多人都沒有想到。至於岐國、吳國和齊國,則象征性的派了少許兵馬,純碎是打醬油的。而遙遠的越國、漢國、閩國則以路途遙遠為借口,隻是派遣民夫,押送了大量糧秣和輜重前來支應,以示自家誠意。
不過梁王也並不苛求,各諸侯國聯軍的戰力如何姑且不論,能不能指揮得動也是一個大問題。能夠將參加東都會盟的諸侯軍隊留下大半來,梁王已經知足了。他也沒有去考慮讓各鎮諸侯繼續調兵——時間上來不及,而且他的本意也不指望諸侯國聯軍能夠效力廝殺,其目的還是為了以壯行色。
到目前為止,在主戰場上,聯軍兵力已經將近五十萬,連同民夫,號稱百萬之眾。兩個輔助戰場兵力也不少,晉州戰場,河東三王以四萬多河東軍的兵力,對晉陽的李存勖一萬餘人形成壓倒性優勢;在緇青戰場,葛從周的泰寧軍和王師範的齊軍相加超過十萬,已經逐漸從東、南、西三個方向擠壓駐於博昌的盧龍軍。
無論怎麼看,盧龍軍以一軍之力,要想獨抗天下諸侯聯軍,都實在是艱難無比。
當然,數十萬大軍集中於汜水,看上去恢弘壯麗,卻暫時無法動彈,最主要的問題來自於糧秣供應。
幾十萬大軍,人吃馬嚼,每月的糧食消耗就在四五十萬石上下,這個數字是相當驚人的。 以梁王的內政大才裴迪之能,窮三月之力,也僅僅搜羅出四百萬石糧食,運到汜水儲存下來的,也不過二百萬石,僅夠大軍吃到秋末。看上去已經夠了,因為秋末又會有新的收成。但實際上秋糧打下來之後,還要征收、運送到戰場之上,其中有一到兩個月的空白期,在這段空白期中,大軍將陷入無糧可吃的境地,這是絕對不能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