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下有一個幽深的山洞,洞外早已圍著上百燕軍騎兵。領頭的都頭向趙在禮稟告,說敵軍逃將竄入洞中,不知是不是李從珂。他說組織了幾次對山洞的攻擊,但裏麵太黑,對手箭術精準,已經傷了七個人還是沒能衝進去。
趙在禮還在琢磨怎麼攻進去的時候,李都頭在一旁獻計了。
李都頭說這個洞是個死洞,李從珂如果逃進去,那就是甕中之鱉了,跑不了。李都頭說自己以前隨李嗣源打獵的時候,在這個洞子裏堵住過一頭黑熊,當時所有人都拿這個洞子沒有辦法,但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讓這頭黑熊乖乖自己出來了。
說到這裏時,洞子裏傳來幾句咒罵聲,對方顯然聽到了李都頭的話。
李都頭嘿嘿笑著問趙在禮:“趙將軍,你知道是什麼計策麼?”
趙在禮琢磨了片刻,一時想不起來,周圍的軍官都很好奇,紛紛催促李都頭,讓他別賣關子了。
李都頭一指黑洞,道:“簡單,在洞口放把火,燒點草就行了。大夥兒砍點樹枝往裏扇煙,沒過多久,裏麵的熊就自己跑出來了。”
山洞裏又是一陣咒罵聲傳出來,不過周圍的燕軍軍官和士兵們,包括趙在禮本人在內,聽了咒罵聲後都感到格外舒爽。
不用趙在禮吩咐,早有士兵忙碌起來,到四周撿拾柴草,趙在禮拍著李都頭的肩膀笑道:“果然是好計策,如果洞子裏真是李從珂,便記你軍功三級!”
李都頭臉色有些詭異,捂著嘴哧哧笑道:“趙將軍,你知道當時想出這條計策的人是誰麼?”
“哦?誰?”
“就是‘小亞子’李少將軍。李總管收過很多義子,不瞞趙將軍,某當時也投在李總管帳下,那麼多義子中,李少將軍也是其中之一,就因為獻了這條計策,李總管說李少將軍富有謀略,從此以後便對他另眼相看了……”
李都頭正在說著這樁趣味,洞子裏忽然有人高喊:“別放箭!也別燒了,某等出來就是!”
眾人定睛一看,就見洞子裏魚貫走出來十多個人,個個狼狽不堪,打頭一名少年將軍惡狠狠的盯著李都頭,仿佛恨不得要將他一口吞下去似的。
李都頭向對方拱了拱手:“少將軍,別來無恙?”
趙在禮和周圍的數百名燕軍頓時忍不住狂笑起來。
得勝而歸,又捕獲了敵軍主將,燕軍意氣風發,號角聲吹響了整片丘陵和山穀。大隊大隊燕軍彙集到趙在禮麾下,向著襄垣進發。
第二天,趙在禮所部返回襄垣城西十裏時,潞州戰場臨時總指揮周坎的軍令送達趙在禮手中,軍令要求趙在禮立刻率軍北上,參與對李嗣源大營的圍攻。
周坎昨天接到騎軍大勝的捷報後,經過短暫的慶賀便立刻將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戰事中來。失去了騎兵的李嗣源“韓軍”,在周坎看來實際上已經呈現敗象,這不是以簡單的“騎兵決定論”來做出判斷的。騎兵對作戰的意義非常重要,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卻不能簡單的絕對化,並不等於騎兵戰敗就意味著戰事最終失敗,關鍵還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讓周坎做出如此判斷的原因在於,騎兵在老河東軍中的重要性遠超天下藩鎮。河東軍立鎮之基就是當年李克用一手帶出來的黑鴉軍,而黑鴉軍則以騎兵戰力為主。當年的河東軍多次以寡敵眾,擊退遠超自己的宣武軍,最重要的依仗就是騎兵。可以說,越是接近北地,騎兵的重要性就越突出。
因此,“韓軍”中的騎兵被成建製殲滅,除了讓李嗣源失去最精銳的戰力之外,對於整個韓軍的士氣打擊尤為嚴重,所以周坎絕對不會放過這個反攻的良機。
趙在禮命毛璋押解李從珂等降將送往襄垣,自己親自帶隊趕赴韓軍紮營的石峪。
襄垣北高南低,西北部丘陵山巒,東南部平原耕地,石峪正好位於丘陵與平原的交界處,背靠高地,俯視襄垣。李嗣源本來就是潞州的大軍頭,對這一地形相當熟悉,立營之所便卡在這裏,占據了石峪周邊的幾座高地,並且保護住了背後通往武鄉的道路。
趙在禮趕到石峪的時候,稍微看了看地勢,就覺得十分棘手。因為地形原因,燕軍隻能從東側和南側兩個方向進攻,都是向上的仰攻之勢,而韓軍占據幾座高地的營壘都卡在關鍵位置,不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至少想要單純以人力強攻的話,不付出巨大犧牲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