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陘是太行八陘最南端的陘口,全長四十餘裏,蜿蜒於群山之間,穿越太行山脈,南起河內,北接澤州之南的大門天井關,是都畿道進攻上黨的重要通道,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趙霸占領了河內,等於打開了太行陘的南口,剩下的,就是如何肅清整條太行陘通道的問題了。
但趙霸不敢再行向北,因為太行陘道路崎嶇,中有羊腸阪、盤石城、碗子城、大口、小口、關爺嶺、斑鳩嶺、天井關等多處要塞,以趙州軍全騎兵的作戰方式,是沒有能力迅速拿下太行陘的。因此,他一麵封鎖河內,一麵向鍾韶請令。
此時的鍾韶,剛剛帶領滄州軍趕到河清大營,距河內尚有百裏之遙,魏州軍、懷約聯軍和遼東保安軍更是拖在了後麵。
鍾韶牢記李誠中交代的“兵貴神速”四字要訣,也不等全軍到齊,幹脆親領滄州軍左廂,輕裝簡行,扔下一切包袱,向著河內展開了急行軍。滄州軍左廂不愧為燕軍中的頭等主力,隻用了一日一夜,便趕到了河內,創造了燕軍戰史上的一個新紀錄!
滄州軍左廂抵達河內後,隻休整了一天,便由河內而出,進入綿長險峻的太行陘。
打前鋒的是左廂前團的兩個營,左營身穿河內城中繳獲的梁軍軍服,打著梁軍的旗號,押送著滿載糧食的大車,當先而入。推車的是右營的弟兄,他們喬裝改辦成了民夫的樣子,兵刃都藏在車裏。
前團指揮使是趙五,他本是魏州軍左廂都指揮使熊虎的手下大將,也是從當年的營州軍一步步殺上來的軍漢。後來軍事參謀總署在上黨和博昌兩地施行輪戰之策,趙五的營頭被調到博昌參戰,因為戰功卓著,被時任博昌行營總管的鍾韶看中,向劉金厚討了過來,頂替戰歿的滄州軍左廂前營指揮。
燕軍擴軍之後,趙五升任前團指揮使兼前團左營指揮,跟隨他而來的都頭李彥直也當上了前團右營指揮,算得上仕途順利。滄州軍是燕軍第一主力,左廂是滄州軍主力,前團又是左廂的先鋒,說是主力中的主力也不為過,故此,趙五和李彥直的名聲直抵燕王耳邊,已經是燕軍之中聲名鵲起的後起之秀,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趙五率部挺進太行陘,第一個要麵對的關口就是羊腸阪。所幸羊腸阪已經廢棄,因為距河內不遠,諸侯聯軍沒有在這裏駐兵,倒讓趙五的小心翼翼成了白費。
過了羊腸阪,第二處關口便是盤石城。盤石城離河內有八裏多地,正好是山中一日的行軍距離,諸侯聯軍便在此處設置了中轉營地。
駐守盤石城的守將眼見長長的運糧車隊過來,心中毫不起疑,一邊命人打開關隘,一邊下來翻檢車輛,想要看看有什麼好東西,能撈一筆算一筆。正在他翻檢之時,冷不丁左營暴起發難,頓時將他砍死,喬裝成民夫的右營也從大車中抽出兵刃,呐喊著湧入盤石城中。
駐守盤石城的守軍本就沒有多少,不用多少工夫便潰散下去,數十名守軍丟下兵刃,向著後麵就逃了出去。趙五留下李彥直清剿殘敵,自己則帶著左營追了下去。
要論起腳力,諸侯聯軍沒有一支行伍能趕得上滄州軍,趙五追出三裏地,便一個不留的將逃卒全部拿獲,總算是沒有讓消息泄露出去。
左營停留在原地,放出哨探後就地露宿,同時連夜審問拿獲的逃卒。當夜,李彥直率右營趕到,追上了趙五。
按照擒獲的一個軍官交代,之後的碗子城、大口、小口、關爺嶺、斑鳩嶺都沒有多少駐軍,這些地方都年久失修,諸侯聯軍也沒那點心思去加固完善,隻是放了很少的兵力駐紮,以維持作輜重轉運。如碗子城、小口、斑鳩嶺等地都隻有一隊士兵駐守,大口和老爺嶺人多點,各自也不過一二百人,其中還有一半是民夫。真正的硬骨頭是太行陘最北端的天井關,那裏地勢險要,還有重兵駐守,至於到底有多少兵,這個軍官也不清楚。
趙五連忙讓人火速將軍情通稟鍾韶,請求鍾韶加緊派兵接應。
有了太行陘的詳細軍情,前團的進攻就順利多了,或是大搖大擺趕著車輛明目張膽的闖上去,或是連夜抹黑派人偷襲,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像樣的戰鬥,便輕鬆拿下了之後的各處關隘。鍾韶也催促大軍緊跟在前團身後,一路抵達斑鳩嶺。
但任何事情總有意外,攻占斑鳩嶺的時候,有幾個逃卒鑽進了山溝裏,一個不留神就失去了他們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