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十二月四日,從石後堡當麵的梁軍營寨開始,土門嶺、長平村、寺莊、箭頭等數十座梁軍大小營寨相繼向燕軍舉旗,燕軍開出石後堡,沿長平通道向南,逐個接受梁軍投降。
李誠中在數十員將領的簇擁下,身披緋紅大麾、著金絲金甲、戴雙耳卷漆黃金盔,乘雪白大宛馬,來到高平城下。
李振、賀德倫、楊師厚等梁軍百餘文武將官跪伏北門之下,手捧官帽將盔,膝前梁王帥旗、各軍飛符令箭堆積於地,無人敢於抬頭,恐犯燕王之顏諱。
李誠中端坐雕花馬鞍上,放聲長笑,李振等梁軍降人便又矮了矮身子,伏得更低了些。
李誠中笑罷良久,興之所至,高聲道:“我胡漢三又回來了!”卻無人應聲,麾下眾將麵麵相覷,不明所以,梁軍降將則各自戰栗不止。
眼望馬前跪伏的梁軍降將,李誠中一抬手:“起來說話。”
降將們抬起頭來,卻不敢起身,隻李振膝行三步,再次叩首:“罪臣李某,攜賀某、楊某等,及軍士二十三萬七千四百餘口,伏乞殿下誠納。”
李誠中點頭:“納!”有虞侯上前,將堆積於地的大小令旗、飛符令箭收起清點。
李振再次叩首:“罪臣等,獻王、李二賊及蜀吳軍士首級一萬另八百三十五口、降卒兩萬一千九百餘口於殿下,為燕軍賀,伏乞殿下誠納。”
李誠中點頭:“納!”又有軍士上前,接過托盤中的王宗佶和李神福首級。
李振三次叩首:“梁王朱氏,部賊敬翔、康懷英、氏叔琮等,已於七日前入西山而走,罪臣等未及上稟,伏乞殿下治罪。”
李誠中一笑,道:“不妨事,孤明白爾等之意,並不怪責你們。李振,孤早聽說你謀略堪用,韓延徽也對你多所稱讚,且歸軍事參謀總署行走,受統戰處韓延徽轄製,將來有了功績,孤再與你出身。”
李振鬆了口氣,被韓延徽上前攙起,立於一旁。
李誠中又道:“賀德倫,你在此間與孤之大軍對峙經年,戰績也算不俗,孤麾下諸將也曾誇你擅長治兵;楊師厚,你奇襲宣州之戰打得還不錯,也是個才幹,孤很讚賞。但孤軍中體製,不經軍校無以授官,且暫予你二人遊擊將軍銜,轉入範陽學習一年,業成之後再授軍職。”
賀德倫、楊師厚微微有些失望,但卻不敢言表於外,當即叩首謝恩。
李誠中又向一眾降官降將道:“今日既降,便算入了孤之大軍,無論文武,各以原銜降兩級留用,高者去範陽、低者去白狼上,一年業成之後,以學習優劣授予官職。有不欲從軍而致力於民者,也可去幽州書院進修。孤話說明白一些,如此安排,不是忌憚你們降者之身,而是孤之麾下,就是這麼個秩序,你們下來可以問問,可以打聽打聽,孤麾下軍官文臣,有哪一個沒有學校資曆?至於軍士,會由軍事參謀總署一體安排,作訓司開設上黨新兵訓練大營,將諸軍士重新整訓。軍士們也不需擔心客戰在外,回不了家,孤下一步,就要征討河南,到時候自然有的是你們回家的時候!”
訓話已畢,李振、賀德倫和楊師厚都湊了過來,恭恭敬敬的牽了李誠中的馬韁,向高平城內行進。沿城牆至街道,密密麻麻的梁軍降兵都跪伏下去,各式兵刃器械堆積如山。
也不知什麼時候,城內城外的燕軍將士猛然間齊聲歡呼,聲震四野。
“萬勝!”
“萬勝!”
“萬勝!”
……
大戰之後,各種事務十分繁雜,軍事參謀總署各司各處連軸轉動,堪堪保持了燕軍這部戰爭機器的順利運轉。
當務之急就是投降軍士的整編,加上薄河泉大戰中抓獲的戰俘,向燕軍投降的諸侯聯軍有三十七萬之巨,這些軍士大致可以分成四等。
一種是輔兵兼民夫性質的青壯,數量大概在十五萬左右;第二種是可以上陣的軍士,是梁王為了北伐而臨時轉調上黨的河南各州鎮兵,以及各大軍頭手下的部曲,約莫十萬左右。
還有六七萬人,則是老宣武軍東征西討存下來的百戰菁華,軍事素養和戰鬥技巧都不弱,一對一拿出來,甚至比燕軍主力都不差分毫,比如在薄河泉大戰中抓獲的元從親軍和廳子都四千餘人、朱友寧建武軍牙軍七千餘人、氏叔琮保大軍牙軍八千餘人、張歸厚鎮國軍六千餘人。另外,在高平歸降的賀德倫、康懷英和楊師厚所部牙軍保存最為完整,約有四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