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尚未登基的太宗皇帝平滅王世充後,受封為天策上將,準開天策府,由是開啟了一段為期不到五年的“幕府”統製時代。
天策府既是朝廷承認的正式官署,同時也是太宗皇帝私人的幕僚機構,按照高祖詔令,天策府掌“國之征討”,可自行委任官員,其中長史、司馬各一人,從事中郎二人、軍諮祭酒二人、主簿二人、錄事二人、記室參軍事二人,功曹、倉曹、兵曹、騎曹、鎧曹、士曹等六曹參軍事各二人,並配有令史、書令史、參軍事(雜)若幹。實際上將整個大唐的所有軍事事務盡數容納於其中,成為朝廷之內的小朝廷。
如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劉師立、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等名臣,都在天策府中效力過,甚至幹脆就是天策府培養出來的卓傑之士。
太宗登基之後,天策府煙消雲散,但其中的佼佼者,則作為太宗皇帝的發家班底,由幕後走上了執政的舞台,開創了燦爛輝煌的盛唐之世。
將近三百年後,天策府再次出現在了世人麵前,不免引起群臣們的諸多聯想。
臣僚們施展渾身解數,無不爭先恐後的想要加入這個剛剛宣布恢複的官署,成為當今監國燕王的“親厚班底”。就連如今政事堂排名首位的張濬,也忍不住尋了個機會當麵試探李誠中的口風,想要辭去相位,出任天策府長史一職,但可惜的是,李誠中始終沒有鬆口,讓包括張濬在內的幾乎所有人都迷惑和不解。
就在大夥兒猜測誰能夠成為第一個“從龍之士”的時候,李誠中卻首先向樞密院動手了。
代宗永泰年間,大唐正式設立了樞密院這個機構,但此樞密院卻非朝堂官署,而是內廷衙門,以中官掌樞密使之職,負責接收朝臣及地方表奏,並且宣達帝命,說白了,就是溝通內外朝的機構。
樞密院非文非武,其實並沒有什麼實際權力,主要就是跑跑腿的事情。第一個執掌樞密事務的是代宗年間的宦官董秀,那時候董秀還不是樞密使,因為並沒有這個官職,直到憲宗朝的宦官梁守謙執掌樞密事的時候,才被任命為樞密使。
隨著後來天子羸弱,宦權日重,樞密院才逐漸成為堪與政事堂抗衡的內廷機構,到了宦官廢立天子成為“製度”之後的時期,左右樞密使常常代行天子權柄,朱批表章,其位更在諸相之上。這是宦官政治最興盛的年代,左右樞密使與左右神策軍中尉並為“四大內相”,可謂權傾天下。
天複三年,梁王遷東都於洛陽,前後不到兩個月間,將內廷中官幾乎斬盡殺絕,從那以後,樞密院便名存實亡,而韓全誨、張居翰、張承業、張茂安這四個碩果僅存的宦官,也算是回到了本職崗位上,重新幹起了伺候天家的勾當。
李誠中重建樞密院之前,先恢複了宣徽院,作為服侍天家的機構,扮演“大內管家”的角色,將四個太監都安置在其中。然後,便以監國燕王的名義,代天子下發詔書。
首先,李誠中重新設定了樞密院的職責,以樞密院掌全國軍事,凡軍國機務、兵防、邊備、馬政、軍令、侍衛諸班直、內外軍士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這條詔令相當於正式給樞密院賦予了軍事職能,也就是將原來的燕王府軍事參謀總署的職能轉化過來,成為大唐的“軍事統帥部”。
在樞密院下,將原軍事參謀總署已經較為完善的各司照搬過來,各升一格,設立虞侯部、教化部、作訓部、後勤部,各部主官稱為尚書,比照文官例,與六部尚書平級。
原調查統計局一分為二,剝離非軍事職能後稱為軍情寺,主官稱正卿,加侍郎銜。原中南海警衛局改組為侍衛親軍司,主官稱總管,加壯武將軍銜。軍情寺和侍衛親軍司受樞密院轄製,但直接向天子負責。
樞密院下新設秘書監,掌文書協調轉運之事,直接向各樞密使負責。主官稱為正監,同加侍郎銜。
由此,樞密院等同於軍政方麵的尚書省,其權之重,堪與尚書省持平。但軍權非比民權,李誠中也不可能讓人獨居樞密使之職,故此,他設立了前後左右中五樞密之職,除中樞密使由自己兼任外,前、後、左、右四樞密使並列,無大小之分,遇事共決。四樞密使無法形成一致時,由自己判決,當自己不在樞密院時,可指定一位樞密使裁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