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朕讀書少,不要騙我!
“陛下當知道從和帝之始,我大漢天子九皇即位,便都是以外戚掌實權,後又借宦官鬥外戚,從此引為禍亂,天下蕩板,國由強變衰,至才釀造陛下今日之局。”
劉協站起來,負手麵立麵朝窗外,東漢的弊政之一便是外戚宦官專權這個死循環,最後江山給拖到了穀底,劉協又怎麼可能不知道呢!
不過荀攸敢這樣直接了當的提起這種忌諱,倒讓劉協刮目相看,心中欣慰。
“所以愛卿是怕朕重蹈覆轍!”
“是也不是!”這回荀攸沒有等劉協問便回道:“陛下借依呂將軍之勇並非不妥,實乃一良策,不過還需一子以製之,想必太祖應授陛下帝君之道!”
帝君之道?
平衡麼?劉協苦笑,他到那裏找劉邦這個無賴教授自己這些帝王心術。
不過記憶深處,以前跟著倒黴哥哥劉辯到是一起學過一些皇家禦臣之道。
畢竟自己當時也是陳留王,不出意外成年後也是有郡國封地的,更重要的是靈帝當時是想立自己為帝的,隻是禮法使然才沒敢這麼做,所以多多少少耳濡目染學了一些。
現在荀攸提起這些,倒讓他一點一點發掘出來,心裏多少有了一些領悟。
呂布可用但是不能沒有牽製,不能讓其一家獨大,不然主弱臣強天子又成為傀儡,這是荀攸不想看到的,所以不得不提醒劉協。
如果天子這方麵沒有做好,聽不進去的話,他也就對大漢死心,還是會棄之而去的。
謀士從來都是看局勢而變的,從一而終的基本沒有幾個。
“愛卿提醒得及是,朕會重視的,既然愛卿提及外戚一事,朕到還有一事請教愛卿。”接著劉協把自己要迎娶王允義女貂蟬之事給道了出來,聽完荀攸皺了皺眉。
“陛下此事臣覺得不太妥當,王子師乃尚書令,與呂將軍同是並州鄉老,如此一文一武立於朝庭重職,豈非助漲並州軍之威士,同時還有李肅於南軍之中。”這下荀攸說得有些含蓄了,不過話外之音不難理解。
軍政都是並州人,這要是兩個外戚聯手朝庭就被並州係把持了,跟董卓何其相似,不過是換了西涼軍朝廷變成了並州軍朝廷。
更麻煩的是這兩個都是外戚不同董卓是外人,可操作的方麵就大了。
這是亂上加亂,他是不讚同天子取貂蟬的。
“這……!”劉協有點意外,仔細一想好像這樣又回到了王允呂布謀董卓,一個撐兵一個撐政,還真有點相似,並且李肅也是並州人跟二人是老鄉呀,三個人從軍到政,從內至外都占了位置。
但是貂蟬,他是不可能放棄的,哪怕前方荊棘滿山。
見劉協有些糾結荀攸則道:“陛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如若陛下執意納王子師之女入宮,則不能讓其在行尚書令之職,李肅也需調出南軍。”
東漢上至天子下至王公大臣的官宦子弟都極好色欲,很小便沉醉於男女之事,風氣開曆朝之先,這一點荀攸深知,以現在天子的年紀,想必也到時候了,堵不如疏吧。
畢竟你不讓天子下麵爽快,天子會讓你上麵不痛快。
劉協點點頭,心中有了自己的打算,接著又問了一下民政吏治方麵的事,荀攸就沒有說太多了,隻是含糊的講降稅安撫百姓不痛不癢,然後就離開了。
“說道底,他也是世家子弟!”望著荀攸離開的身影,劉協頗為無奈荀攸他善於謀略,民政之事並不是專長,這方麵不好講太多,因為這樣得罪人太多。
最聰明頂級的謀士不僅謀敵謀國還要謀已。
都說天下大亂是因為外戚幹權,宦官渋政,其實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黃巾大亂誰引起的,肯定不是皇帝也不是太監外戚,而是實打實的世家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