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第 63 章(1 / 3)

應天府曾多次擴建改造, 因此,並沒有太嚴格的坊市之分,金陵城中也有不少坊市合一的格局。

木白等人現在所在的就是一個商住混合區。

為了節省時間, 他們分成了兩個小隊分別看房, 並且特地選了一個處於居民區和鬧市區之間的飯館作為集合點,如此既可以一起吃個飯交換下信息,又便於飯後繼續看房, 一舉兩得。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 有著和他們一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繼遇到同為西南人所以很談得來的四川考生後,木白等人又碰到了帶著地方口音的廣東和福建的考生,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找房。

這兩地的考生到得比木白他們更早一些,因此也更了解當地的情況, 於是眾人這才得知造成自己如今的窘境竟不是“ 天災”(這次的考生太多), 而是(有人搞事情)。

不過,大家就和皇宮內的朱元璋一樣,也隻能嘴上罵罵, 因為那些搞事的的確沒有違反任何大明的法令,人家做的事就是拿錢砸人, 而在場的學生大多數都是手頭比較拮據的,沒法和他們互砸。

這就很憋屈了。

木白等人倒是還好,盡管有相親的大貓的困擾, 但他們畢竟還能借住在傅家,傅家不光提供住宿還提供熱飯熱水,免去了幾人好大一筆開銷。

而這些學子在應天府舉目無親,就不得不住在旅社。

除了必須忍受糟糕的環境外,租金也是一個極其沉重的負擔。

就在大家交換信息期間,已經有幾個學生開始掏出書冊研墨抄書了, 他們需要將這些抄錄的書冊販賣給書坊賺取生活費。

因為今年情況特殊,有著同樣苦惱的學子並不少,勞動力供給增加後,書坊的收購價自然就降低了,所以,學生們不得不抓緊每一分每一秒不停地抄寫。

“這樣下去總也不是個辦法。”一個廣東考生對其中一個正在抄書的小夥伴道,“一直這麼抄書的話,哪來的時間學習?若是耽誤了功課和考試,豈不是本末倒置?”

確實,鄉試的時候還能靠死記硬背忽悠過去,但是會試和殿試考的就是考生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了。

而考生這樣一味抄書很容易影響到思維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書上錯漏不少。”

一個學子指了指自己抄寫的原本,有些憂心忡忡:“這樣下去多抄幾遍,萬一也跟著背錯了可怎生了得?”

這的確是個大問題。

以前的考生之所以不容易遇到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們在抄書時候會刻意選擇自己比較陌生的書冊,在幹活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學生和書坊也是彼此成就。

若放到前朝,要是抄書的學子魚躍龍門了,對於書坊而言也是非常長臉的事。

但現在的情況是僧多粥少,書坊就沒有前輩們那時候那麼好說話了。有活幹就不錯了,哪裏有挑三揀四的道理?於是,抄書的過程也從享受變成了磨難。

於他們而言,抄到一本正確的書籍那是運氣好,但更多的則是有疏漏的錯書,而每個學生在抄寫到錯漏處都會情不自禁想要塗改,偏偏抄書一大忌就是隨意塗改,所以,學生們為了到手的小錢錢考慮隻能將這股子校正的強忍下去,將錯就錯。

久而久之,這個錯誤段落很容易會成為考生心中的一道坎,越是留意越是容易錯,乃至於到了後頭很容易發生記憶錯亂對錯不分。萬一這毛病帶到考場上那不是完蛋了?

會試的試卷並不禁止塗改,但也有隱性的卷麵分,也可稱為好感度。

為了這幾個字的疏漏,考生很可能就要付出名次下降幾十位的代價——這還是學霸的結果,更大的可能性是直接落榜。

所以,大部分學生在參考前都被自家先生勸誡過盡量不要抄書,以免擾亂記憶,得不償失。

奈何形式比人強,先生們也絕想不到他們會遇見如此情況。

考生們自己當然也知道這個問題,但大家如今的問題就在於放下筆,他們可能立刻就要回老家,而拿起筆,或許還有一拚之力。

都已經走到這兒了,不拚一下,大家都不甘心。

“可是問題是,以後會有更多的考生湧入應天府,如此下去抄書這活計也要做不下去。”一個福建考生愁容滿麵,他的字寫得不太好,現在已經很難接到活了。

他抱著頭哀嚎:“我讀書十數年,大小也算是小有所得,沒想到偏偏敗在了字寫得不好上。”

眾人紛紛同情地看他。福建是如今的出版業大省,當地的雕版師傅數量眾多,在可以用較少的價格買到合適圖書的同時,也意味著福建的考生相比別的的確都少了抄書這個賺錢活計。

別看大家此時對抄書各種挑剔,但此舉對於家庭條件不那麼富裕的學生來說,也的確是非常珍貴的練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