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朝代都發生過人口大遷移, 但如果撇除因戰亂、天災之故的“逃命式”遷徙,那麼在所有朝代中,以平民為主體的遷移記錄肯定是由洪武帝創下的。
洪武帝自建國之初邊陸續從山西遷了4000餘戶於分散到四周因戰亂而民生凋敝,人口大麵積縮水的地區。
後為了拉動鳳陽的經濟和社會生產, 他又遷了一大批江南富戶和手工藝人到鳳陽, 整個振興家鄉的活動前前後後挪了14萬戶。
如今, 洪武帝又要行動了。
這次,他準備遷移的居民無論是人數之大、路程之遠、還是行動之艱巨都是前所未有的。
洪武帝這次點了名要遷移的幾個都是應天府的大姓,按照遷移的規定, 被選中者家中需要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規則的話,這次戶部粗略一算,要被影響到的約有十萬餘人。
除了這些被強製要求遷移的人群外, 一般也會有主動要求離開的人, 加上護送的人口以及送行的人群, 到時候這些人不亞於是一直緩慢行軍的大部隊。
不如說, 這些人比起部隊要更麻煩,因為他們的服從性要遠低於軍隊,沿途的一應照料全靠地方官府以及押送人群,人到了地方官方還要送牛送地,可謂勞民傷財。
“這麼麻煩啊, 那為什麼還要遷移呢?”沒有經曆過舟車勞頓之苦, 卻很有想象力的朱允炆十分的不解,而且“如果隻是缺少勞動力的話, 調動靠近省份,譬如川、貴、粵這些地方的人不是更好嗎?”
文華殿內, 太子的三個兒子圍著一張地圖一起討論此次人口大遷移。朱允炆的這個問題雖還帶著幾份天真, 但的確是一個好問題, 木白沒有回答,而是看向了弟弟,木文思考了下後搖搖頭,表示自己也想不通。
見狀,木白笑道:“因為此次調人,並不僅僅是為了充實雲南一地的勞動力,更多的是要以漢人帶動當地的人。”
“雲南與大明遠隔千山萬水,其部族林立,其中和大明有所往來的部族雖有,了解卻十分有限,且其文化、經濟、種植、乃至於生活都相對質樸,若無人帶領,給他們模板學習和照抄,單靠府衙的教授短時間內無法有效改善。”
“川、貴兩地歸化不過十年,其經濟文化比之雲南好得多,但人心尚未完全歸順,至於粵地嗎……”木白頓了頓,露出了點慘不忍睹的表情:“那兒歸順的早,各方麵也頗為先進,然而他們的官話著實不標準。”
雲南那邊人說話本來就帶了口音,如果再去學他們那帶有巨大感染力和影響力的官話,到時候的結果可能就是誰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那也不應當一定要調動應天府的人吧?”朱允炆還是有些困惑:“江浙一帶,蘇滬一帶的人一樣能去。”
“是呀,所以為什麼一定是應天府人呢?”旁聽的蘿卜頭們一起歪頭。
不怪他們抓著這個點疑惑,調動應天府人支援雲南,放到現在就是讓一群北京戶口放棄自己的戶口去支邊一樣奇怪。
並不是說應天府戶口就高人一等,但如今居住在應天府的人要麼是官員臣子的家眷親友,要麼是最早投奔大明的一群人,除卻部分應天府漂,大部分人都有不想離開的理由。
居住在首都城市在這個時代的優越性遠超於現代。
旁的不說,大明的幾大城市,即便是以富庶冠絕天下的蘇杭一帶也不像應天府人一樣能把紅毛洋人看到懶得再看吧?
也沒有哪個地方的人能像應天府人一樣能同朝廷官員平靜交談吧?就算不說這兒的風行時尚、也沒誰能像應天府的人一樣當真能買到大明皇子們做的鹹鴨蛋吧?(誤)
居於首都,先不說榮譽感和物產,單單安全感和便捷程度,以及賺錢的難易程度就不是外地能比的。
不要說是讓他們遷到鳥不拉屎的雲南了,就算是讓他們挪去邊上的蘇浙他們也是不願意的啊!
“像他們這麼想的人太多,所以如今應天府的人口已經膨脹到難易承受的程度了。”木白在輿圖上的幾個位置放了一個小紙團,並且告訴自家可愛的弟弟和叔叔們:“你們知道這裏是哪裏嗎?”
大門不出的小朋友們當然不知道,木白揭曉答案:“這幾處是應天府糞便的集中傾倒處。”
小皇子們的表情頓時五顏六色,十分的難看,木白見狀一笑,擺擺手“我查過書冊,應天府在建國早期,是沒有這些地方的。”
糞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自大一統王朝建立的秦漢開始,民眾和朝廷就開始琢磨起了如何肥田的方法。
他們很快發現了糞便這個好東西。
小朋友們對此還是比較好接受的,自從養了鴨子和鵝這群造糞機之後……大明皇宮裏的小孩們已經成功將自己的下限拉低。
現在他們甚至可以在木文的帶領下,齊齊蹲著研究心愛寵物的便便顏色,以確定它們的健康與否了,但這絕不代表他們可以接受吃下肚子的東西也接受過便便的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