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書不光官員遭殃, 要去民間搜集書冊,尋找庫藏和珍藏,還要抄錄送入京, 對地方官員來說也是業績壓力, 而且這事多擾民啊,多不符合我大明的核心價值觀啊!
這是木白自踏足朝堂以來遇到的最大一次反對聲浪。
武官事不關己,文官引經據典激-情輸出, 字字句句都花團錦簇, 背後就是一個中心思想——陛下,好大喜功要不得!
“你們以為朕是想要文治武功一把抓, 給自己留個身後美名嗎?”奉天殿前坐在丹陛之上的帝王身著皮弁服, 紅裳大氅, 整個人在應天府的冰天雪地中宛如一團烈火般熾熱, 他眉峰緊鎖, 目光如炬,字字句句帶著不容置疑的威懾力。
“胡虜南下百年,我漢家文化為其踐踏,十不存一,就算是則一成的留存也錯漏百出, 滿是弊病, 這樣的書若是流傳下去,其害處遠比這一百年更大。”
“朕想了很久, 也納悶了很久。朕三翻四次地勸你們不要貪,用盡一切辦法讓你們不要貪,勸了、罵了、罰了、砍了, 都沒有太大的效果。朕的孫兒說, 這可能是教育上出了點問題, 朕覺得也有點道理……”
“刷”的一下,身著皮弁服、舉著玉圭、站在丹陛之下第一階梯的小皇孫身上頓時落下了數十道目光。
被看得後背發毛的木白一臉懵逼,隻覺人在上班,天降大鍋,這感覺可真是奇妙極了。
他緩緩抬頭看向站在台上的爺爺和父親。然而,他的兩個家人有誌一同地將目光從他身上挪開,不愧是親父子,那風吹雲淡的模樣,那輕飄飄的眼神,就連角度都是一樣的!
兩個老朱家的人均是麵色沉穩,內心平靜,堪稱不動如山。
作為一個從小被老父親借題發揮過很多次的皇儲,太子殿下表示已經習慣了,現在他覺得自己的兒子也得習慣這個老朱家的傳承。
在現代搞明星的得有人設,當皇帝其實也有,而朱元璋的人設就是殺伐果斷的耿直boy。
在老朱之前,幾乎每個皇帝都要給自己的出生增添一點神奇色彩,這點從最後一個由血源貴族創立的秦王朝覆滅後,到大明王朝之前就沒變換過。
那些個皇帝不是老媽夢到了龍,就是出生時候有異象,反正個個都似乎從出生就帶上了與眾不同的buff。
有些王朝的皇帝明明是用各種不光彩手段搶了皇位的,也要給自己的出生添上一點異象,也不想想在當時那個社會,誰家貴公子出生時候如果真的有這些有的沒的,是怎麼在前任皇帝的猜忌中安全長大的。
到了後來,有些皇帝可能也覺得這套路有點假,於是改了風格,轉為和前朝的王公貴族文豪大拿扯關係,仿佛沒有個曾經高貴的血統,就師出無名坐不穩皇位一般。
朱元璋剛登基時,便有臣子詢問要不要扯個宋朝的大文學家朱熹後人的身份,反正這種大旗他們拉了,朱熹的後人也會接上,大家又都是姓朱,還不用改姓,這大旗不拉白不拉。
誰知當年的洪武帝卻大手一揮,直接將這個還不錯的建議一票否決,他當年的一席話,更是被刻在了碑文之上,供大明臣子、子嗣牢記。
“我本淮右布衣,泥腿子出生,放過牛、討過飯,做過和尚,也進過叛軍。咱家祖宗五代都是農民,能有今日,無非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登上了這九五之尊。”
“朕之出生,早在當年北上討虜之時便寫在了檄文之上。檄文一發,響應者眾。那些人是衝著朕的身世來的嗎?不是,他們是衝著與我一同的理想,是衝著驅逐蠻夷、恢複中華而來。”
“血緣、身份、祖宗榮耀,那都是已經入土之人的東西,眼睛總是盯著過去,哪來的未來?”
彼時,一邊等著烤栗子一邊和孫兒們講古的帝王冷嗤一聲,真情實感地傳授自己往日險些被坑的寶貴經驗:“你們別看那些個文人瞅著是替咱想法子,實際上一個個心眼可多,他們啊,就是想要給咱立個祖宗,到時候再翻出點朱熹那老匹夫寫的書,再名正言順地用那祖宗之言來製約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