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第 139 章(1 / 3)

金門所, 此處地處福建泉州沿海,毗鄰廈門城,是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經略福建沿海以抗倭時所建立的五衛十二所之一。

金門守禦千戶所下轄四個巡檢司, 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且固守福建東南海口, 此處便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得名。

但名字再好聽寓意再高大上,金門所本身也不過是一處小小的衛所,誰也沒想到金門裏會真的飛出一隻金鳳凰。

這幾日關於金門的傳奇故事, 幾乎成為了整個福建的趣談。

就在半月前龍抬頭之日,大明的皇孫殿下親巡海防之時來到了金門所,當地的衛所官員雖然對於皇孫殿下的突然蒞臨抱有十萬分的好奇和疑惑, 但領導登門, 自然十分配合得帶著領導參觀了一圈海防。

皇孫殿下態度十分溫和,還關心了大家的日常生活, 耐心詢問大家駐防期間遇到的困難、武器的優劣, 賊寇的動態, 氣氛一時十分熱烈,而這種火熱的氣氛在太孫在聽聞有兵士抱怨此地以前是鹽場, 土壤都壞了種不出蔬菜,每次想吃菜都要過海采購時承諾會想法子往這裏送菜後達到了巔峰。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就在太孫殿下站在海岸邊看著大家築成的堡壘並且對這些海防設施進行表揚時,海麵上竟是慢悠悠得飄過來了一輛破敗的小漁船。

當著太孫的麵, 金門的官兵自然對其進行了營救,於是詭異的事情便發生了。

據事後知名不具的某位千戶大人所說, 此事有三大怪。

第一怪是這艘漁船壓根就不是大福建一地常見的船舶形製。

在洪武初年, 大明實行了極為嚴格的海禁政策, 最重之時甚至命令片板不得下海,凡下海者視同倭寇。而在幾年後,因為大明海軍有了威武雄壯的架勢,海禁稍空,禁止的範圍從全部打壓改為了禁止遠航,普通的小漁船和進洋的貨船已經可以運輸。

所以,為了方便管理和判斷,沿海的私船都被要求進行了一番改動,迎風麵更大的雙桅船一律禁止,隻允許有一根船桅,為了抓魚?抓魚你需要跑那麼遠嗎?

船尖都削平改成方形,我知道這樣速度慢,要的就是這個效果,海上行船注意點交通規範,沒事開那麼快幹嘛?再快你能有魚快嗎?

船底都隻允許用平底的,咱知道這容易觸礁,你控製好載貨量,乖乖去指定的水港靠岸不就沒事了嗎。

一番動蕩之後,沿海地帶的船隻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其國別,大帆尖頭的肯定是別國的,隻有一根桅平頭的,絕對是自家。

雖然對於漁民而言略有些困難,但在實際使用中還是有不少好處的,比如沿海水師一看到尖頭小漁船都不需要分辨,便可開足馬力撞上去。

把人撞趴窩了再去思考這是賊寇還是不守規矩的的自家人,前者補一刀回去拿軍功,後者臭著臉把人撈上來丟大獄,這種在後世肯定會被評為粗暴的執法流程在如今卻很實用。

畢竟倭寇也不是吃素的,近距離接觸之下對方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尤其是如今南北混戰之時,不少海上的倭寇都不再是過去的普通漁民,有不少人身上都有明顯正規軍的路子,拿出來的武器也愈加精煉,邊軍就曾繳獲質量相當不錯的倭刀。

正因為大明對沿海私船的改造,所以當地的兵卒們遠遠看到這艘明顯毫無動力飄來的船就覺得不對,尖頭、雖然船帆折損了,但明顯是三桅遠洋船,好家夥,船上的人不知道活著不,如果是活著估計就要牢底坐穿了。

但誰也沒想到在登船後他們遍尋船隻,居然隻在船艙內找到了一名發著高燒的少女,這麼大一艘船隻有一個活人,看她弱質纖纖的模樣,也不像是能把船劃了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