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第 154 章(1 / 3)

大明此次派去日本的樓船雖然沒有裝載任何貨物, 但樓船本身材料畢竟放在那兒,而且由於甲板上的樓房是在靠後位置,為了保持船隻的吃水平衡, 即便是空倉運輸也必須帶上配重, 如今它的重量甚至高於普通貨船。

因此,在沒有風力驅使, 隻靠人力的情況下,這艘大船在眾人焦急盼望的視線中足足挪了半天。

這樣可不行啊, 直沽港被大陸和遼東半島包圍, 凸出海岸線的遼東半島能夠有效阻擋東風,因此樓船如今的速度還是在基本無風無洋流阻力的情況下走出來的。

如果單靠人力就隻有這個速度, 那麼大明的船隻永遠也別想用正常手段抵達澳洲,這航速根本就跑不贏洋流和逆風。

該想個辦法改建一下船隻,或是想辦法利用逆風。

他記得在後世有一種已經成為運動娛樂的帆船運動是通過變換船帆的迎風麵在逆風時候也能走z字型前進的, 不知道這種靈活的風帆能不能裝在大船上。

不過, 如果在大船上裝上這種不固定的風帆,那也意味著對於船桅的原材料硬度有了更高的需求,以如今主要以木質為原材料的工藝手段能不能做出力扛大風的船桅……

嗯,這個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有了被廢除匠籍的醫匠珠玉在前, 大明如今大部分的匠人都股足了勁要做出一番事業, 想看看能不能也討個廢除匠籍的恩典。

雖說大部分的匠籍不如醫匠那麼吃天分, 靠著熟練度的上升也能勉強應付政府需求,但若是可以,這種熟能生巧的技能沒人想有。

就像現代的每個人都知道照著字帖練字寫多了自己的字一定會變好看, 但基本沒幾個人能堅持下來一樣, 不少匠人們也是一樣的, 他們比現代的孩子苦逼就苦逼在沒的選擇。

對著自己不愛且沒天分的事業還要使出一百八十分的力道什麼的,真是太讓人討厭了。

雖然自己已經走到了這兒沒得選擇,但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受這份罪。

於是在這種全力發揮下,大明工匠這些年來的種種發揮創造已經驚到木白好幾次了,所以現在,他已經養成了不去想他們能不能做到,隻要給錢給支持就行。

順帶說一句,被廢除了匠籍的醫匠們也並沒有像很多朝臣以為的那樣出現斷層,相反,在沒有了“鐵飯碗”之後,現在這些在職的醫匠忽然生出了巨大的傳承熱情。

可能是看著自家的崽一個個都歡脫得奔向新世界,完全將家業至於不顧,生怕自己的絕學會失傳的醫匠們著急起了傳承大業,偏偏醫者的收徒是所有職業中最複雜最漫長的,光是觀察人的品性就得花上三五年的時間,於是這些醫者不得不走上了著書立學之路。

這本不是一道容易的道路,就像是羅老先生此前尋求出版時屢次撞得頭破血流一樣,醫術這東西也是一個冷門小眾的學科,在銷量上毫無優勢,當然也不會有出版社喜愛。

但恰巧現在的出版社剛被整頓過,上頭要求他們自己劃出道來,且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雖然不太明白社會責任是個什麼說法,但大家莫名就是能夠意會當中的意思。

給醫書出版就算是刷官方好感度了,畢竟現在大家都等著官方的大訂單呢,出幾本醫書雖然肯定虧本,但這算是事前投資,有官方的好感度可是比花多少錢都重要。

這個道理但凡是腦袋不打結的都能想得通,於是不過短短一年,市場上便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各種醫書,但醫學這個東西全靠個人傳承和理解,難免良莠不齊。

這些出書的人當然也會看別人的書,於是就在書籍數量增多後沒多久,醫者之間的討論和反對便出現了,除了登門拜訪求教或是掰頭的,大部分隻能通過出版者聯係。

這樣的次數多了之後,有一家會來事的出版社幹脆給自家作者排了個小頁,專門刊登這種一來一回的討論或是辯論,居然比起正經書籍更受吃瓜讀者們的歡迎。

在這個娛樂匱乏的時代,這群大部分不會醫術的吃瓜讀者為了能湊熱鬧居然還自發得學起了相關知識,在這種擂台從一兩個醫者到了南北東西之後,這種小頁的銷量竟是漸漸超過了醫書本身,甚至漸漸成為了發行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