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孫府迎暉殿二樓書房內,若微一襲白衣,烏黑的頭發如雲似霧般地傾瀉在身後,靜靜地立於桌前,案上是平鋪的上等宣紙,若微手執玉管小狼毫,卻遲遲不下筆。
一個身影悄悄上樓,屏退侍女,站在她身後,伸手將她攬在懷中,把頭埋在她稍顯淩亂的發絲中,他喃喃低語著:“怎麼,才女也有才思停滯的時候?”
若微不語,凝神靜氣提筆而就。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歎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朱瞻基輕聲誦出,不由心中暗暗吃驚:“蘇軾的《行香子》,好端端的,怎麼想起它來了?”
若微雙目含水,眉宇間隱著一絲憂鬱,“快到爹爹的生辰了,以前遠隔千裏,想了也是白想,所以隻在心中為他祈福。如今同在京城,竟也不能得見。這思念卻像野草般瘋長,隻想寫幾句話或是作幅畫給他當作壽禮。隻是提起筆後,方覺不知該寫什麼。”
“哦?”朱瞻基這才明白。自納妃之後,按照慣例,胡妃的父兄賞了千戶之職並調入京中安置,因為自己討厭他們那副小人嘴臉,所以從未與他們親近過,其兄胡安縱使是在府軍中任職,也令其隻領軍餉不必列班循值。即使如此,胡妃還是可以時常招其父兄進府相聚,共享天倫。
而若微的父兄也在京中供職,先是督建天壽山皇陵,後又調入工部。雖然自己曾經多次關照,可是孫父與繼宗卻刻意回避,並不想承自己這椒房貴戚的情。
朱瞻基知道孫家書香世家,門風極正,於是也就沒有刻意照拂,而是順其自然,於是兩家可說是相親卻不相見。
如今聽到若微提及孫父的生辰將至,心中立即覺得十分愧疚,自然是和言細語地好生勸慰著:“是我疏忽了,應該早些讓你與家人團聚,不如明兒個叫人請你娘入府?要不,我陪你回門祝壽……”
“千萬不要!”若微聽他如此說,竟然滿臉急色,情急之下咳嗽連連。
“怎麼了?”朱瞻基拉她坐下,托起她的下頜,這才發現她原本美玉瑩光的小臉此時有些潮紅,靈動清澈熠熠生輝的眼眸也不見了光彩,有些懨懨的病態。瞻基立時大驚失色,伸手輕觸她的額頭,覺得不十分燙手,這才定了定神兒。
“我爹爹與娘親都是淡泊安靜的性子,不喜交際應酬,更不會逢迎與周旋,這樣遠遠地惦記著,倒是省去了日後相見、往來相親的麻煩。”若微的神情懶懶的,索性閉上眼睛靠在朱瞻基的懷中。
“若微,你在怪我?”朱瞻基眉頭微擰,若微話裏的意思他怎麼不明白?如今若微的身份在皇族中依舊十分尷尬,雖然自己一味相護,可是並不算根基穩固,此時若是大張旗鼓地與她母家交往過密,在旁人眼裏不過是多了一宗恃寵而驕聯絡外戚的罪責,而萬一日後有個風吹草動,孫家也將難保太平。
若微入府不過半年,西山遇險讓瞻基嚇得幾乎失了魂,而胭脂案與血蠱一案又險些釀成大禍,如今形勢雖表麵上靜,內中卻風波暗湧,更是萬萬不能掉以輕心。
瞻基雖然從沒放棄過暗查若微在西山遇險的真相,但從那根鐵釘下手,順藤摸瓜最終查到了在太孫府親兵中供職的胡安;而胭脂案主謀為慧珠也可以定案;隻是另外兩樁命案查了近一個月,卻遲遲沒有進展,這幕後的黑手究竟是誰呢?
若是現在將兩樁陷害若微的案子提交宗人府,或是直接稟告太子妃,甚至是聖上,不管胡安與慧珠如何招供,胡善祥都難辭其咎。
然而,真的要這麼做嗎?
“你疼若微,也要有個分寸。還有,縱使心裏再歡喜,在自己府中也就罷了,何必鬧得天下皆知呢?什麼事情都須有個度,謹記物極必反的道理!”母妃的諸般教導如同警鍾長鳴一般,時時響徹在瞻基耳畔。
所以,最終他什麼也沒做,隻是坦然向若微告知了一切。
“不是因為她此時懷有身孕,而是因為……”朱瞻基有幾分躊躇,因為什麼呢?
“因為前幾日的雷擊,聖上正為三大殿的事而惱火;朝堂上下對於都城北遷之事非議又起,隱隱地又重提靖難的舊事,惹聖上震怒;而山東的民變不僅給永樂盛世抹了黑,更讓漢王尋機再立功勳。這一時間,朝堂上的風向再次對東宮不利,而這一係列的事件之後……如今正值多事之秋,太子一脈需要安定,不能自亂陣腳。這些我都知道,我並沒有怪你!”若微的聲音柔柔的,但是每一句都像是鐵錘敲在他的心上。
其實瞻基不知道,若微會在今天寫出那首蘇軾的《行香子》,並非像她口中所說的,隻是想起了她的父親。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歎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