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懸壺濟世(1 / 2)

曹植《說疫氣》中記載:“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

《溫疫論原病》中記載:“疫者。感天地之癘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邪從口鼻而入。”

《諸病源候論卷十》中記載:“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

……

瘟疫,是古代對一些發病急聚、症狀相似、致死率高的傳染病的統稱,如流感、大頭瘟、蝦蟆瘟、疫痢、白喉、爛喉丹痧、天花、霍亂等等。

陳墨以前精研中醫時,就研讀過許多此類的事例,一般來說,但凡瘟疫出現,幾乎都會大麵積流行,死亡人數極多!

究其原因,除了醫療水平不夠發達之外,人們的體質普遍偏弱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試想,在連溫飽都很難保障的情況下,抵抗力又會有多強?

而且,人們在防止傳染的工作上,也往往做得極不到位!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有一人被瘟疫感染,服侍他的人則是易感人群,極有可能會被傳染。

而這些人一旦被感染,一般來說都會經過一個潛伏期,在這個潛伏期內,他並沒有身染瘟疫的症狀表現出來,該去哪裏還是去哪裏,該跟哪些人打交道還是和哪些人打交道。

如此一來,病毒便迅速擴散至與之有關的所有人群,而等到他發病之時,病毒早已傳播出去了!

若感染者出現死亡,則又必然有人來處理後事並送葬,起初,大家都不知道是瘟疫,所以無論呼吸、接觸、消毒、隔離等環節均都沒有特別在意,這樣一來,那些人接觸到病源的幾率就極大,從而產生一種快速擴散的趨勢……

得知瘟疫流行,陳墨不禁有一種憫天下蒼生疾苦的醫者仁心油然而生,他曾是一名醫生,對於這種解救萬民的責任,他始終覺得義不容辭!

前生的陳墨,有著極高的醫術,他雖對藥理沒有太深的研究,但針灸之術卻是運用得出神入畫,無數頑疾怪病都在他的妙手之下針到病除。

而他又對錢財很得極淡,說起來,仿佛他骨子裏就有那麼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

隻是,他的行醫路極為短暫,“診所門”事件之後,便隻能棄醫改行,從此,世上便少了一個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好醫生!

不過話又說回來,沒有行醫資格證,也確實是他的一條軟肋,雖然監管部門“一棍子打死”有些不近人情,但以理來說,若是隨便什麼人都能行醫,也便失去了應有的監管,醫療亂象會更加嚴重。

所以,陳墨對於診所被封一事,雖然一直感到可惜、可歎,但卻從未因此而抱怨過誰,作為“江湖郎中”的他,必定不能在一個法製越來越健全的國度,大張旗鼓地行醫治病。

而此時,聽聞青允國瘟疫流行,並且親眼見到了不少病例,陳墨的“醫者義、仁者心”便又油然而生!

這裏不需要行醫資格,隻要醫術高超,便可開館行醫。

沒有多作考慮,陳墨便對茶博士說道:“我想租用貴茶樓開設醫館,不知能否行個方便。”說完,他見茶博士微微皺眉,便又補充了一句:“或者,煩請小哥幫我找一間臨街的鋪子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