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現實的延續。隨後,再生是夢的盡頭。
——微笑是虛偽的,真實是痛苦的。
——溶合的心,將人毀滅。
這是不知誰人於曾經寫下的文句。其本意無處可證,終究歸於不得而知,徒留給讀者滿腹的疑惑,隻剩下十分有趣的對於生與死的辯證。
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這應該是所有的人類都默認的東西。
至於要說為何要害怕死亡,這裏麵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有的人是有尚未完成的事業而害怕殞命;有的人是還沒享受足夠;有的人單純害怕死前的痛苦;有的人則是肩負著責任不願私自逃離這個世界。
總而言之,除非是絕望透頂的人,一般來說都不會輕易選擇投入死亡的懷抱吧。
所以,當人們遇到“殺人”的時候,才會格外的恐懼。
“殺人”與“死”是密切聯係的東西。因為“殺人”這個詞的意義就是將別人的生命給奪走,讓他被迫著邁入死亡。
那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東西——有著正常思想的人都會如此回答。
但,有誰能夠否定,在已經逝去的時間中,他/她沒有想過:
“啊,殺了他吧。”
“忍不了了,隻能殺掉了。”
“殺了你殺了你殺了你。”
……等等一係列的,明顯違背道德卻又確實是源自內心的願望的事情呢?
矛盾是實際的。
唯有美德是虛無縹緲的。
人們正是害怕這虛無縹緲而不停反複地於道德與倫理中強調。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確實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文明的象征。但卻也隻有成年人才能明白這之中的道理,雖說人性本善,但孩童的天真甚至能將正確的東西否定。
——為什麼,孩童眼中的世界總是和成人有所不同呢?
這是距今十年以前的一個小小的故事。
這是一個夏天,太陽正火辣辣地用光加熱著大地上的一切。
“好,結界的魔力線切斷成功……”
一個小男孩偷偷摸摸地在自家的玄關幹著什麼。似乎是剛好完成,他又輕手輕腳地而熟練地溜到了門口,從鞋櫃裏把自己的運動鞋掏了出來。
“媽媽,我出去玩了!”
男孩在換好了鞋之後才這樣朝屋裏喊道,然後麻利地一腳踏了出去,“嘭”的一聲摔上了房門。等到他的母親憤怒地衝到門口,想把他拉回屋子裏時,男孩已經跑得沒影了。從窗口望都望不到人的那種。
“哈哈哈!這個粗也順利地逃出來咯!那麼麻煩的‘功課’誰要去做啊,這一次想把我抓回去的話就好好想想我會去哪裏了吧!”
男孩一邊發表著淺顯易懂的離家出走宣言,一邊暢快地在城市的街道上奔跑著。不顧旁邊路過的上班族投來的白眼,他一路跑向能夠給他安靜的地方。
他討厭家裏。除了房子本身那上個世紀的裝修,還有滿房子那跟爬滿的蚯蚓一樣惡心得要死亮線條紋,還包括那兩個隻知道守在家裏整天搞些鬧鬼東西的雙親,以及每一次跟他們說那些條紋時他們臉上那讓人很不舒服的表情。
總之,越是在那個家裏呆著,他就越是對那個家的一切感到反感。所以,當他學會如何在大街小巷的垃圾桶和角落裏找到果腹的食物後,他就不停地嚐試著從那個家裏逃出去。試了大概有好幾十次了,或者已經上百次了吧,每次逃出來都會在兩天之內被抓回去。但男孩並不氣餒,他本就沒打算要在智謀上贏過那些狡猾多端的大人,他要比拚的是耐性。隻要撐到他的父母懶得到外麵找他的時候,那就是他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