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錦有千算(1 / 2)

韃靼人出兵之前,都喜歡探查大明的守將和兵備,如今在邊境出現探子的蹤跡,就說明他們有可能要出兵了。

尤其今年收成不好,無糧過冬,更篤定了這個可能性。

“加強寧夏各邊城守備,以防虜寇偷襲!”弘治皇帝道。

馬文升跪伏在地,以他多年在邊鎮戍守的經驗,寧夏邊鎮眾多,守將懈怠,衛所士兵多有逃散,守衛力量並非如陛下所想那樣固若金湯。

若是給韃靼人足夠的時間集結各部,各鎮恐怕……

“臣以為,以攻為守,舉兵擊虜才是當務之急。”馬文升直言道。

馬文升早在成化朝時,就駐守邊界,屢立戰功,隻是功名都被汪直搶了去,所以世人隻知汪直,而不知他馬文升。

對於韃靼人,他再了解不過。

李東陽道:“臣也讚同,臣雖然不是武官,但也懂得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的道理,如今寧夏出現敵虜哨探,情況已然不同,而總製三邊軍務的,恰恰是我朝名將王世昌大人,未必不能一戰!”

王世昌,就是名將王越,大明的軍神!

朱厚照早已熱血沸騰。

弘治皇帝沉思片刻,亦當即做出決斷:“準奏乞兵!隻是王越雖身經百戰,但已是垂暮之年,韃靼人凶殘擅鬥,兵部可有能輔佐之人?”

馬文升沉思了片刻,大明有九邊,有名的名將,大多都鎮守一方,朝中武將空乏,要不舉薦英國宮張懋?

朱厚照早已激動不已,剛說邊境太過太平,韃靼人就進攻了啊,這豈不是驗證自己兵法的機會,不過,會不會被父皇揍死,哼,反正本宮叫朱厚照,皮厚不怕揍!

一道十分不和諧的聲音響起:“兒臣有人可以舉薦!”

這逆子不好好讀書便罷了,還要搗亂,弘治皇帝怒視他一眼,以示警告。

可朱厚照吃了秤砣鐵了心道:“兒臣舉薦,都察院禦史嚴恪鬆!”若是嚴恪鬆替本宮去前線驗證,今後誰還敢罵本宮?

弘治皇帝一愣,心知自己兒子是什麼貨色,必定不是處於好意,卻是淡淡地道:“你為何舉薦嚴卿家?”

朱厚照期期艾艾不敢說話了。

詹事府王鏊高聲道:“嚴恪鬆近日在著《三國群雄爭霸誌》,太子殿下上課畫輿圖,恐怕…………與此有關。”他倒是不知道趙厚朱就是太子,隻道出了嚴恪鬆。

王鏊看過,知道那是一本兵法權謀的書,見弘治皇帝麵露詫異之色,便又道:“此書講的乃是三國群雄混戰,裏頭有不少排兵布陣,不過……卻是紙上談兵。”

“胡說!那是本宮……那是嚴師傅曆經數夜,許多次推演,才得出來的戰法,不驗證,你們誰都沒有資格罵寫計策的人。”朱厚照氣咻咻地道。

果然如老高所說,不經過驗證,眾人皆以為本宮是胡說!

兵書尚書馬文升卻道:“臣以為,太子所言,未嚐不可!”

“兵部糊塗啊!敵虜入關燒殺搶掠,豈是兒戲!”劉健氣急了,朱厚照的話能聽嗎?

馬文升卻道:“陛下,自大明立朝以來,文官戍邊已不是奇怪的事,王越便是前朝棄筆從戎的文官,如陛下所言,王越已老,守將後繼無人,臣也看過嚴恪鬆所著之書,若嚴恪鬆真有將才,我大明再添一名猛將,有何不可啊?”

李東陽想了想,也道:“臣以為兵部所言甚是,此時正是青黃交替之際,邊疆王越還能鎮守,少一個嚴恪鬆並無大礙,況且,如今朝中,已無將可派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弘治皇帝也想明白了:“準奏,那就命嚴愛卿前往寧夏衛所,協助王越抗虜。”

嚴恪鬆打了勝仗,就是長他的臉,朱厚照自然不留餘力,“父皇,您不給嚴師傅封個職位,嚴師傅如何指揮那些將士,不如……封個大將軍吧?”

大你個頭!

你當大將軍是大饅頭嗎!

上來便是總兵官,這如何使得?寧夏將領李俊身經百戰,也才不過是總兵官,延綏守將彭清屢次立功,也才是副總兵。

馬文升差點沒被氣背過氣去。

弘治皇帝想了想,便道:“封個副指揮吧!”

“副指揮?兒臣怎麼不記得有這官職?”朱厚照一臉狐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