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臣真的不想(2 / 2)

不知會傷及多少士紳和朝中大臣的利益。

朝中或許有寧王收買的大臣,他們倒戈相向,若寧王起兵造反,必定一呼百應。

消息放出去,在利益上,他將與朝中所有大臣敵對,不知要承受多少火力。

……要慎重而為,嚴成錦演技再次上線:“陛下說什麼便是什麼,臣不敢辯解。”

忽然發現,自己一本慎重瞎說的時候,都是為天下百姓的時候。

氣氛變得沉默起來。

“如實說便是,此地又非朝堂。”

“臣真的不想。”

弘治皇帝站起身來,“那便在良鄉試試看吧。”

變製是一件極難的事情,古往今來,無人能成。

李東陽三人臉色漸漸緩和下來,若陛下真執意要動稅製,不知會有多少人上疏彈劾。

一些大臣的田地有上萬頃之數,若按田畝均攤,不知要交多少銀子。

嚴成錦和張賢連忙躬身:“臣恭送陛下。”

順天府派了書吏和衙役來良鄉,人雖多了,統計,丈量,繪魚鱗圖冊等工作,沒有一個月也清算不完。

流民們還是不敢相信,天底下有這樣的好事。

分到田地就罷了。

最重要的是……

分到的田裏還長滿了糧食,等他們收成。

紛紛慶幸當時沒有逃去荊襄,而是來到了良鄉。

“趁著未入冬前,帶著流民新修河道,重新開墾那些荒廢的田地,陛下同意攤丁入畝在良鄉推行,這是良鄉的福氣。”嚴成錦怕他錯過時令。

良鄉同樣有荒蕪田地,無人耕種。

不是上等良田,士大夫們懶得侵占。

這些地或許算不上上等的良田,但良鄉能開墾多少,便賺多少。

“良鄉還有多餘的人力,壯丁們進了工坊,還有數以萬計,像梁中一家這樣的老頭和婦孺,田地分到她們頭上,她們願意為自己賣力。”

在大明,男耕女織隻在童話故事裏,婦人也是要下地幹活的。

張賢跪在地上:“下官替良鄉百姓,謝過大人!”

“購置鐵具的銀兩,可以從衙門的府庫裏出,耕牛可以找順天府借,水車可以找匠人和宋景一起打造,這些都不成問題。”

良鄉入縣的官道上設置了關卡,來往的商隊,需按良鄉的新法繳納銀兩。

良鄉的工坊幾乎是嚴成錦的,他又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每次過關卡都給銀子。

張賢即刻命人去辦,將農具發給流民,日後再從田賦中扣除,爭取在明年開春前,將良鄉所有的水渠疏通。

回京城的路上,

弘治皇帝似乎有話要說,李東陽和劉健三人跟在後頭。

“三位卿家覺得推行攤丁入畝如何?”

劉健性子直,搖頭:“臣不想。”

謝遷猶豫片刻,直言不諱:“臣也不想。”

李東陽沒有說話。

“何故?”

劉健道:“臣在家中有不少田地,若按舊製,無需繳納太多賦稅,若按新製,賦稅或許會增至幾倍之上。”

他與謝遷家中是士紳出身,陛下問的不是他們,而是天下士紳。

弘治皇帝仿佛置若罔聞,望著過往的車馬商隊:“讓順天府在官道上增設分巡道,勿讓賊匪鑽了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