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當上刑部主事後,翻閱了許多刑部的案件,重新調查,一樁樁冤假錯案水落石出。
可查得越多,他越遲疑。
“此非通往聖人之路。”
縱然將天下的冤案都翻過來,也不能為生民立命。
根源不止,冤案不休。
比起老高兄安置幾萬流民之舉,作用微乎其微。
老高兄此舉,才是真正的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老高兄身上,似乎總有不尋常的方法,可以打破一切禁錮。
王守仁背上了包袱,決定去良鄉一趟。
雖不再格物,但到了良鄉縣,目光仍呆滯的無法移動。
烈日當空,抬頭便睜不開眼睛。
隻見成千上萬的流民,在郊野阡陌中勞作,一輪輪水車架設在渠岸上,水中波光粼粼。
此景勝似江南。
短短十日,在張賢的組織下,流民們挖出了三裏長的水渠,這條水渠有六尺之寬,彎彎繞繞,灌溉幾千畝良田足矣。
幹自己的活,流民們恨不得不休息,也不用張賢催促,日出前就來到水渠勞作,開土,運石,鞏固兩邊堤岸。
王守仁駐足看了許久,才繼續向縣城走去。
良鄉縣城極小,卻熙來攘往,以他對縣城的了解,一座小縣城絕不會有這麼多人慕名而來。
王守仁徑直來到良鄉衙門,四處看了一眼,發現一旁有座小院。
咚咚……
門打開,王守仁連忙道:“在下王守仁,找嚴大人。”
何能見過他,知道他是少爺的同年,便開門放他進來。
這貨又開了聖人光環?嚴成錦詫異:“伯安怎知我在此處?”
“良鄉隻有這裏最安全,在下猜測,老高兄就在此處。”王守仁有些羞愧道。
知我苟者,王陽明也。
“伯安專程來尋我……是有事?”
王守仁躬身低下頭:“在下想請教老高兄,如何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如何成為聖人?”
幾萬流民聚集於良鄉,非但沒有使良鄉崩毀,反而蒸蒸日上。
王守仁明白。
從安置流民,到今日推行攤丁如入畝,看似無心之舉,卻步步都是老高兄的心機布營。
老高兄為人,若無十二成把握,決不貿然諫言,將流民歸聚於良鄉,說明老高兄早有萬全之策。
普天之下,難有第二個人能做到。
“老高兄做的就是為生命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之事。”
嚴成錦懵了,王守仁這個家夥還在鍥而不舍追尋聖人之道。
你問我如何成為聖人,讓我怎麼回答你……
我這輩子唯一見過的聖人,就是你啊。
嚴成錦想了想:“不可僅以聖人之理為道理,世間還有許多道理,未被聖人明悟。
知行合一,或能讓人明白除聖人之理之外的道理,但知道而不去實行,那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知道。
而知行合一最好的辦法,就是事上煉!
萬事皆可煉,如此而行,或許……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聖人吧。”
讀書人受聖人的道理禁錮,以為除了聖人的道理外,世間難有其他道理。
這些是王守仁說的。
嚴成錦隻是劇透一下。
王守仁怔怔地站了許久。
早朝,
良鄉推行攤丁入畝後,朝廷大臣偶爾會談起,卻無人在朝堂上議論。
嚴成錦疑惑,大臣們明明知道是他提出的攤丁入畝,卻無人問起,這就奇怪了。
在離良鄉還有二裏的官道上,嚴成錦讓人停下轎子,站在官道旁。
放眼望去,流民在田裏勞作。
夏稅很快就要征收了。
“良鄉接連推行新商稅和田稅,若不能交齊夏稅,用什麼來說服弘治皇帝推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