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各地采鹽的工藝不同。
內陸有兩個鹽產地,一個是寧夏的鹽地,另一個是山西的解州。
解州有一塊含鹽量極高的鹽池,有晉商通過層層過濾提取,山東等沿海一帶,取鹽的方式通過抄和曬。
說是精鹽,提取得並不純正。
重量對比就知道,有的鹽一升重達十兩,有的鹽一升隻有七兩。
大明有史記載,鹽吃多了,會患上黑血病,或許是提純不夠的緣故。
嚴成錦吩咐何能:“找銅盆、木炭、細布和木桶來。”
何能不知道少爺想幹啥,連忙去將東西找來,春曉姐妹拿來細的紗布。
嚴成錦把一袋鹽全倒進木桶裏,溶解幹淨。
“少爺……糟蹋了!”何能心痛大呼。
鹽本就比米糧貴,大雪封城,鹽就更貴了。
“拿刀子,在這木桶底下,鑽一個小孔,不要太大。”拿刀子這麼危險的事,當然要交給何能去辦。
何能不一會兒就轉出來小孔,提著木桶回來。
隻是嚴成錦還不滿意,讓他又去鑽了幾個,家裏八個木桶,鑽空了六個。
還有兩個裝著鹽水,才沒鑽。
嚴成錦也沒閑著,命人將木炭拿到庖房,全部倒進鍋裏,用清水煮開。
他要製作活性炭,叫庖廚和何能過來看。
“這口鍋不能用了,你懂本少爺的意思吧?”
何能委屈地點點頭:“買一口新的!”
連忙命人下人去買了兩口新鍋,抗著回來。
煮沸後,嚴成錦命人將木炭撈起來,這個步驟有些危險,就不親自操作了。
木炭用清水重洗幹淨後,放到鍋蓋上,烤幹。
烤幹後,換了一口新鍋,再次倒入鍋中,繼續煮沸,然後撈起來,再烤幹。
如此反複三次,用掉三口鍋,才將烘幹的活性炭拿起來。
在有小孔的木桶底層,鋪上五層紗布,倒入草木灰,再鋪上五層紗布。
三個桶都如此操作,為的是去除鹽中的氯化鎂,除苦澀。
最後,在兩個有小孔的木桶下,鋪上五層紗布,倒入活性炭,頂上再鋪上五成紗布。
兩個開孔的桶,皆如此操作。
嚴成錦將鹽水倒入木桶中,經過紗布→草木灰→活性炭→紗布,這樣的過濾。
鹽水從小孔滴落出來。
最後得出來一桶澄清的鹽水。
提到庖廚,用大鍋煮,得到一鍋雪白的鹽粉。
比剛才的黃鹽,足足縮水了近八分之一。
“看清楚了嗎?以後給本少爺吃的鹽,要這樣提煉。”
何能目瞪口呆。
弄這一桶鹽,花去近兩個多時辰,嚴成錦才坐在火爐旁,微微轉動烤全羊,身旁是半桶接近雪白的鹽粉。
“去喊王不歲來。”
謝玉回江南過年節了,嚴成錦便找王不歲。
片刻後,王不歲來到嚴府,還帶來了一幅字畫,當做年禮送給嚴成錦。
“少爺找小人,有何吩咐?”
“今後良鄉的商會也販鹽。”嚴成錦道。
王不歲麵色青一陣白一陣,解州有一個天然鹽池,方圓一百二十多裏,取之不盡。
晉商幾乎是北直隸最大的鹽商,良鄉的鹽,還不知上哪兒找去呢。
“少爺,咱們良鄉沒有鹽池,也沒鹽土。”
良鄉離海遠,上哪兒弄鹽去,弄到鹽也拚不過晉商,他們的渠道遍布天南海北,連邊境的一些馬市茶市也有他們的身影。
“咱們買他們的鹽,做精鹽。”
嚴成錦掀開紗布,露出一桶接近雪白的鹽,王不歲用手指蘸取一點,伸到嘴中,瞪大眼睛,這是……鹽?竟然不苦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