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和李東陽相視一眼。
還不等他們說話,弘治皇帝便堅定地道:“從朕的內帑中出。”
……
上甑島,石越村落。
一支身穿黑色精鐵胸甲的軍隊,手持銀閃閃的兵刃,在凜冽海風中,嚴陣待發!
大久保身形魁梧,騎在棗紅色的大馬上,手持近乎兩米長的倭刀。
“將軍,王守仁的軍隊已進入上甑島。”
“設伏了嗎?”
“埋伏了十門火炮,還有五百箭手在澎山。”
上甑島地勢多為山脈,且泥土多被海風或暴雨衝入海中,多為裸露的岩石。
故而少有人居住,幾乎沒有從南通到北的官路。
行軍需要穿越山林,防守者能借地勢占據先機。
大久保替沙漠國征戰一百五十餘次,率軍守衛北麵與肥後國接壤的領地,鮮有敗績。
這樣的功績,得益於他對大明兵法的研究。
他自幼熟讀兵書,對大明的兵法極為熟悉。
孫子曰,兵者,詭道也!
上甑島有許多天然的關卡,利用地勢伏擊,至少能斬殺琉球四成人馬。
那個叫王守仁的人,恐怕連隘口過不來。
“再加一百三撐弩!”
三撐弩,是一種木條下疊三層竹片為兩翼的弩,威力強大無比。
它速度飛快,入物的深度也比最強的弓箭深一倍。
這種箭弩原本是守營用,不宜行軍。
可如今守住隘口,能發揮它最大的破壞力。
正在這時,彭山上,二十門火炮,炮口齊齊對準下方的大路。
還有五百名箭手,埋伏於山林中。
威力巨大的三撐弩、五撐弩、七撐弩被搬到高地上,占據最有利的射擊位置。
如此多兵力,組成巨大的殺陣,就算飛速最快的林鳥,也休想逃離。
王守仁騎著白色大馬上,拿出單筒望遠鏡。
遠處是一座高聳的石山,兩旁是峭壁,極難攀爬。
這樣地勢適合設伏,若遭遇堵截,想撤軍就難了。
“停下紮營休整。”
董玟望著遠處的石山,他也能猜到,薩摩國人或許會在這裏設伏。
頭一次來,對上甑島的地勢並不了解。
這樣的天然屏障,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該怎麼過去?
就算硬闖過去,也會死傷慘重吧?
不多時,探子回來稟報:“大人,山上有火炮和箭手,還有三撐弩。”
董玟麵色猛然大變。
這樣的地勢想要守關,已是極為容易,敵人還有這樣殺傷力強橫的兵器。
王守仁陷入沉思之中。
“這座彭山延綿數百裏,隔絕南北,若要繞路,要多增數十日功夫。”董玟遠遠望去道。
兩日過去,軍營依舊駐紮在原地,紋絲未動。
不貿然進軍,大久保對王守仁看高幾分。
王守仁對著遠處的隘口苦思冥想,兩天皆是如此。
到了夜裏,王守仁穿上常服走到營帳外,捧起一撮泥土,鬆手撒開,泥塵隨風揚起。
“鳴鼓,準備衝關。”
近衛傳旨下去,營中鼓聲大作。
董玟迷糊爬起來,聽說他要在夜裏行軍,嚇得從口齒不清:“關口有火器和強弩,大人不是不知道啊?”
“看風勢,今夜,就是攻城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