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成錦走出午門外。
這裏停留著三輛馬車,韓文和王家兄弟成了嚴府新晉護衛。
朱厚照依舊翻牆出宮,很快就坐在馬車上,喜上眉梢,許久沒出宮了。
馬車駛過房山,卻未停留。
再往前走,就要離開京城了,朱厚照不由問:“老高,要去哪兒?”
老高這家夥,不是死活不離開京城嗎?
“一會兒就知道了。”
馬車離開京城,進入保定府界內,石碑上刻著兩字:新城。
朱厚照從馬車上走下來,放眼望去,一片枯黃幹裂的耕田,耕夫在拉著黃牛。
不遠處,成片低矮的茅草屋升起白色的煙霧。
嚴成錦望著遠處的良田,自顧自地道:“天下離盛世還差很遠,此地距離房山,不過二十裏,就如此淒涼。
新皇可知為何你登基後,多地造反?”
朱厚照也正奇怪呢:“為何?”
嚴成錦不答,走進不遠處的村落中,村中的小道滿是牛糞,空氣中彌漫著奇怪的味道。
站在一家殘破的草房前,張賢走進屋子中,將米缸搬出來。
伸手一掏,隻抓到半把糙米。
朱厚照皺著眉頭,看向嚴成錦:“新城耕地不少,怎麼缸中無米?”
嚴成錦指向不遠處的屋舍,屋舍中,先生正教孩童讀書。
殘破的屋舍中,六個孩童認真跟讀。
“新城的村民,從京城請了一位私塾先生,百姓耕種的米糧就用在此處。”
士紳們合力興辦的私塾,隻允許士紳子弟入讀。
江南有清官興辦義塾,不收銀子,給寒門子弟授學。
但距此地千裏,且就算是江南,義塾也寥寥無幾。
嚴成錦道:“蜀地和大帽山造反,正是由於京城富庶所至。”
朱厚照心中微微一動,有些不解。
張賢扶著一個老翁過來,嚴成錦問道:“老丈為何要興辦私塾?”
老翁似有些耳背,張賢複述一次他才聽清楚,答道:“為了送村中子弟去京城。”
嚴成錦又問道:“為何要入京城?”
“朝廷偏袒京城百姓,隻有入京城,才能過上好日子!”
嚴成錦對著朱厚照:“不患貧而患不均,以前京城流民眾多,如今京城不僅能吃飽飯,還可考取工程師領銀子,過上富足的日子。
故而,百姓多寄希望於子弟,能進京當官或謀一份差事。
新城比京城貧苦,滿城又比新城貧苦,漢中和大帽山又比滿城貧苦。
百姓才想去京城安家立業。”
大帽山,就是後世的港島,屬於新安縣管轄,現在還是漁村。
越窮越造反,否則日子無法過下去。
在京外百姓眼中,京城或許是天堂。
政令如何令天下脫貧,嚴成錦也很難告訴朱厚照。
朱厚照深吸一口涼氣:“老高,你有何主意便說吧!”
“撥發國庫銀兩,在各府州興辦朝廷的私塾,不收百姓錢銀。”
“本宮也正有此意,可哪裏來這麼多銀子?”朱厚照知道識字的重要。
連宮中的小太監,也是讀過書的比沒讀書的更有用。
嚴成錦未回答他,免得錦衣衛傳入諸公耳中。
義務教育是第一步,大明的識字率比各朝代高。
連女子也可以教孩童識簡單的字。
教育,便是治理盛世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