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1 / 2)

(原計劃這本書是要寫二百萬字的,中間因為工作等一係列原因斷更幾次,寫作的熱情本就消磨去,加上這段時間關於近代史小說涉及的眾多少明、政黨、宗教等河蟹因素,九州如果接著寫肯定會涉及到這些敏感問題,因此也就寫到這裏了,在這裏跟一直支持本書的朋友說聲抱歉!以後打死不寫近代史了!)

對尼古拉二世的心態武剛倒覺得很好,反正不結束戰事的話還可以繼續練兵,甚至日後對蘇俄開戰都有現成的理由。

結束了全麵戰爭的中國似乎對待世界各國一下變得友好起來,除了那些參與多次侵華的國家外,歐洲那些無力侵略中國的小國在中國一下子受歡迎起來,中國人很願意跟這些沒有欺負過自己的國家做貿易。

於是一個叫羅納德的匈牙利人組織著大批瑞典人、丹麥人、挪威人、葡萄牙人紛紛開赴中國,通過這些貿易賺取大量讓人眼紅的利潤,於是歐洲那些從未聽過名字的小國國籍一下變得搶手起來。

如今的中國似乎一下子多出來數不清的工業品,更關鍵的是西方世界居然還沒有這種產品,美國人、意大利人、奧匈人等一些跟中國人仇恨還不算深的國家紛紛派出公使。

似乎曾經義勇軍在天津殺死的各國僑民,殺死的各**隊一下子變得不重要起來,雖然各國內依然存在仇恨中國人的說法,但是在賺錢麵前這些都比不上了,誰還會跟白花花的銀子有仇?

英法等歐洲列強對中國的製裁很快變成了一個笑話。

雖然白人社會依然充斥著對中國人的仇恨,但是生意就這樣一點點做開了,畢竟中國人除了積極對外輸出過多的國民外,隻是滅掉了不安分的**地方政府,再也沒有表現出擴張的意思來。

反而是認清無法改變中國現狀後,不斷積極對外擴張的德國成了英法等國最為警惕的對象。

德國人積極擴張海軍,不斷增加軍事工業的投入,英法更是以倍數增加來壓製德國人,歐陸戰爭陰雲彌漫,武剛卻借此機會極力加大對外貿易輸出,大發其財。

薩拉熱窩一聲槍響,悲劇的斐迪南大公作為同情塞爾維亞人的奧匈王儲,卻成為了奧匈高層的犧牲品,連著老婆一起死在了塞爾維亞人的手裏。

一戰爆發了,因為之前義勇軍多次推出的新戰法,死亡人數更多。

在1915年,歐洲酣戰之時,南洋土著再次掀起一次對華人的掠奪,早就做好準備的華人迅速組織起超過十五萬人的軍隊,一舉光複婆羅洲南部,重新建立了蘭芳共和國,不過卻是在武剛掌控下的政府。

在十年時間裏,武剛積極輸出移民,光是南洋群島就輸出超過三百萬人,這些人以青壯為主,幾乎大半接受過軍事訓練,配合華人聯合會訓練出的軍官和武剛派出的高級將領,建立三十萬軍隊也是正常。

蘭芳共和國占據了婆羅洲南部、蘇拉威西島、馬魯古群島、伊利安島,以及周邊大部小島嶼。

荷蘭人當然不願意失去這片富饒的群島,但是打不過中國人,隻好請英國表親出馬,然而在歐戰抽不開身的英國人也隻能和平調解,反而是日本人和美國人跳出來反對。

一番爭吵後,荷蘭人無可奈何地承認蘭芳複國,但是伊利安島卻在列強強烈要求下作為荷蘭、英國、美國、日本、蘭芳共管之地,畢竟他們都不願意中國人繼續往澳洲和太平洋方向發展。

沾了便宜就停手,武剛接下來隻顧著埋頭發展國內和南洋群島占領地,現在人地壓力還不是太大,光是從俄國人手裏搶回來的整個貝加爾湖以東的大半個錫伯利亞就可以安置兩億人。

隨著戰爭繼續,不管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已經失血過多,開始全世界拉攏盟友,都以為中國人很可能倒向德國人,畢竟中國人的軍隊相當一部分都是德國人訓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