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飛白瀑,銀鶴翥黃翎。
一盞金鑲玉,綠波連洞庭。
許孟山手捧茶湯,忽然吟唱起來,他的聲音低沉有磁性,令人不由自主的想要附和。
“你知道君山銀針的傳說嗎?”他看著茶問道。
“不知道。”我搖搖頭,我也是第一次喝君山銀針,根本也不知道這茶還有傳說。
據說君山茶的第一顆種子還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後唐的第二個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時候,侍臣為他捧杯沏茶,開水向杯裏一倒,馬上看到一團白霧騰空而起,慢慢地出現了一隻白鶴。
這隻白鶴對明宗點了三下頭,便朝藍天翩翩飛去了。再往杯子裏看,杯中的茶葉都齊嶄嶄地懸空豎了起來,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過了一會,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墜落一般。
明宗感到很奇怪,就問侍臣是什麼原因。侍臣回答說“這是君山的白鶴泉(即柳毅井)水,泡黃翎毛(即銀針茶)緣故。”明宗心裏十分高興,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
我點點頭,不由的再次品嚐一口,這麼好喝的茶這麼有意思的故事,我覺得心情舒暢起來了。
“你想不想試試?”他示意我自己動手衝茶,我卻有些膽怯,“許先生,您能不能給我示範一遍?”
許孟山笑了,“好,我給你詳細的講解一遍,隻講一遍,你要記住哦!”
“嗯。”我用力的點點頭,一遍就夠了,我自信可以記住的,衝茶不都是那幾個步驟嘛,有什麼難的。
可當我聽我他的講解後,我徹底顛覆了之前自己的盲目自大,原來茶藝之所以可以作為一門藝術,確實是有它的深奧與複雜之處。
許孟山邊沏茶邊邊做講解:“這茶一共有十道程序。”
“十道?”我瞪大了眼睛,這泡個茶竟然需要十道程序?真是前所未聞,見所未見。
他笑了笑,開始說道,“第一道程序“焚香”,“焚香靜氣可通靈”。“茶須靜品,香可通靈”。品飲像君山銀針這樣文化沉積厚重的茶,更須要我們靜下心來,才能從茶中品味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
“衝泡君山銀針用的水以清澈的山泉為佳,茶具最好用透明的玻璃杯,並用玻璃片作蓋。杯子高度10-15厘米,杯口直徑4-6厘米,每杯用茶量為3克。”
我靜靜的看著,細細的聽著,不同的茶所用的茶具不同,懂行的人都會根據茶品來用合適的茶具。
“第二道程序“滌器”,“滌盡凡塵心自清”。品茶的過程是茶人澡雪自己心靈的過程,烹茶滌器,不僅是洗淨茶具上的塵埃,更重要的是在澡雪茶人的靈魂。”
他邊說邊用開水預熱茶杯,清潔茶具,並擦幹杯,以避免茶芽吸水而不宜豎立。
“第三道程序“鑒茶”,“娥皇女英展仙姿”。品茶之前首先要鑒賞幹茶的外形、色澤和氣味。相傳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不幸駕崩於九嶷山下,他的兩個愛妃娥皇和女英前來奔喪,在君山望著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放聲痛哭,她們的淚水灑到竹子上,使竹竿染上永不消褪的斑斑淚痕,成為湘妃竹。她們的淚水滴到君山的土地上,君山上便長出了象征忠貞愛情的植物——茶。茶是娥皇女英的真情化育出的靈物,所以“君山銀針”,也稱之為“娥皇女英展仙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