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是司馬遷字裏行間的貶損讓他很不爽,感覺這人一定是個老陰陽人了。
朱允熥就這樣看了一天,直至快要散學之時,這才聽到還要寫讀書心得。
“十歲以下皇子、皇孫依次上前背書,十歲以上者寫下今天的讀史心得,讀了哪些部分,有哪些不懂,理解了哪些都可以寫上。”
“字數不限,你要是有才華,就算寫首詩也行。”
“但如果寫得不好,可別怪本先生如實上報陛下!”
最後這句是威脅,否則以他對大本堂這些敗類的了解,他們真敢硬湊幾首打油詩糊弄事。
朱允熥聽到這話頓時傻眼,他今天看書的時候就想著看故事了,壓根就沒想著檢查功課的事呀。
朱允炆倒是胸有成竹,聽到先生這樣說,當即趴在桌子上刷刷寫了起來。
朱允熥本想過去借鑒下,心裏又有點不好意思。
自己前幾天剛跟這孫子叫板,現在就過去偷看他的作業,不得被人笑話死呀。
可自己壓根就不是學霸呀,也就是借著“夢入神機”技能背個書而已,哪來的本事寫這玩意?
就在朱允熥急得抓耳撓腮之時,他突然想到一句詩!
雖然他不記得在哪兒看到的了,但可以保證不是大明朝的,正好能拿過來用用!
朱桂摸了一天的魚,突然聽到還要寫讀書心得,這可把他給急壞了。
好在他看過不少話本,引申一下還是能糊弄過去的。
朱植、朱楩、朱鬆這幾個“護城河生態破壞者”就沒那麼好命了,他們滿腦子都是一會兒放學去護城河抓蛤蟆,試驗一下新式捕蛙籠的效率。
現在突然聽到還要寫心得,可把這三小隻愁壞了。
他們求救似的看看朱允熥,見朱允熥也一個字沒寫,他們立馬放棄這貨,轉而看向朱楧。
朱楧比他們三小隻強不少,算是大本堂裏比較喜歡讀書的皇子了。
因此聽到先生說些心得,他沒有絲毫遲疑,提起筆就開始寫。
隻是他不知道,自己身後還有三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呢……
方孝孺在考察完低齡皇子們的課業後,又給了他們一炷香的時間,這才讓他們把作業交上來。
朱允炆第一個交作業,而且顯得非常自信。
方孝孺拿過來一看,見他是結合《五帝本紀》寫的“先王之道”的書評,不由滿意地點點頭。
在看過文章之後,方孝孺對朱允炆的印象就更好了,感覺其不愧為太子的長子,果然對儒家經典掌握得很紮實。
最難得的是其中闡述的先王之道,仁義為本,禮教興焉,實乃儒家治國之不二法門,深得儒家精義精髓。
隻是文辭上稍顯稚嫩,有些語意上也不是很準確。
不過對於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來說,能有此等文采已然不俗,也不怪朝中一眾大佬對此子格外推崇。
如果沒有意外,此子定然是大明的下任儲君!
第二個交卷的是朱楧,方孝孺看過之後也滿意地點點頭。
此子直接跳過了本紀、世家,直接跳到了列傳,而且是點評的伯夷叔齊列傳,足以證明此子心性之淡薄,實乃大明不可多得之賢王也。
有了這兩篇打底,方孝孺心中對大本堂的諸皇子不說是刮目相看,也是滿懷期待。
當他看到捕蛙能手三小隻的點評後,臉色瞬間黑了下來。
這三個寫的也是列傳,而且跟朱楧選的是同一篇。
朱楧所寫的文章,乃是頌揚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之高義,品行的高潔。
然而到了這三小隻的筆下,伯夷叔齊就成了個大傻缺,非但對其進行一番口誅筆伐,還對他們倆的野外生存能力進行了一番嘲笑。
比如說朱植的點評,伯夷叔齊之智不及吾也,吾就算不食周粟,亦可食蛙。蛙之美在於腿,腿上之肉隻須稍加炙烤,撒上些許鹽巴即是絕世美味……
方孝孺強忍著不適看完,然後在上邊寫下非常嚴厲的點評,打算放學就送去給陛下過目,讓陛下賞他一頓板子。
在看完這三隻的“伯夷叔齊之不會食蛙”的文章後,方孝孺又看到一篇讓他大跌下巴的點評。
朱桂的點評角度非常犀利,犀利得哪怕方孝孺這種大儒都有點接不住了。
他看的也是《秦始皇本紀》隻是觀察的角度有點特殊,就盯著趙姬和嫪毐那點事了。
不僅結合了史記原文,又結合了民間話本演義,充分論證了轉動車輪之事的不合理性……
。您提供大神火紅的雞樅的朱元璋:咱真不想當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