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1 / 2)

季銘淵采用襲擾戰術,想要讓寧軍高度戒備,得不到及時休整。

一旦北闌調整好狀態,季銘淵就會發動突然襲擊,想要一舉奪回勉州和壺州。

可是趙逸本就作戰經驗豐富,加上鄒婉兮的現代用兵理論,被趙逸推廣到軍中。

趙逸據守要塞,與季銘淵的人開展拉鋸戰,一點一點消耗北闌的兵力。

不僅如此,趙逸在防守之時,還會采用局部攻擊的方式,集中優勢兵力,蠶食周邊其他區域。

趙逸與孫文炳和沈敏耀配合默契,他們憑借三十萬兵力,以壺州和勉州為據點,將北闌邊境的俞州收歸囊中。

這樣一來,北闌三個邊境州府搖身一變,就成了寧國的邊境要塞。

趙逸從大後方抽調兵力,加強對勉州和俞州的防守。

季銘淵見來硬的不行,他就來軟的,派出不少將士化妝成當地百姓,想辦法混進幾個城池,煽動百姓幫忙奪城。

不得不說,季銘淵這一手還是很高明。

在幾個州府拿下之後,不少人內部鬧事,他們趁著寧國將士不備,暗中進行刺殺和投毒。

將士們為了抓奸細,耗費了不少精力和時間,得到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趙逸看到這個情況,他同樣下令三軍暫時休整,時不時與季銘淵開展拉鋸戰。

趙逸把主要精力騰出來,加強對三個州府的管控。

他用剛柔相濟的手段,將一心支持北闌的官員殺了,任用厭惡戰爭的當地人當副職。

至於州府的行政主官,則由朝廷統一任命。

一旦抓到北闌的探子,一律拉到菜市口處斬。

趙逸與鄒婉兮朝夕相對,吸收了不少先進理念。

有湪城的治理經驗在前,在三個州府的知府到任之前,趙逸治理這些地方,還真沒太大的問題。

鄒婉兮提議的輿論戰,讓趙逸看到了契機。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調集不少說書人。

這些說書人經過嚴格篩選,並給他們提供指定的說書內容。

說書人把內容背得滾瓜亂熟之後,就每天在三個州府的酒樓茶館,講述湪城易主,成為寧國最富裕城市的各種事跡。

說書人通過不同角度,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方式,講述湪城的變遷史。

每天講述結束,說書人會留下一個懸念:

咱們這裏也屬於寧國了,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湪城呢?

湪城百姓最開始也心有不忿,覺得自己改變國籍,是不忠君愛國。他們是如何調整心態,接受自己成為寧國子民的呢?

寧國皇上在推進助學事項,隻要想走科舉之路的貧困學子,都有得到助學的機會。咱們成為寧國的子民,家裏的讀書的孩子,是否能得到助學機會呢?

北闌的物資向來緊缺,咱們成為寧國子民之後,這個狀態是否會改變呢?

……

三個州府的老百姓,原本還心懷忐忑,害怕自己成為下等人,成為寧國掠奪的對象。

可是趙逸對百姓秋毫無犯,隻要不和寧國將士對著幹,老百姓的生活並不受影響。

這些百姓聽了說書,詳細了解湪城的變遷史之後,在說書人循循善誘的引導下,也會不自覺地想,

“湪城原本也不屬於寧國,湪城歸屬寧國之後,那裏的人們日子越過越好。

既然咱們的皇帝無能,守不住咱們這塊地方。我們跟著寧國的皇上,會不會也過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