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午和薛丁山作為當事人,麵對薛平貴時的決絕表現,很好的愉悅了皇帝,給這位皇帝陛下在大臣,在隸屬國使臣麵前,掙夠了麵子。
這樣的行為,可是比薛平貴這個不僅暗示他家臣子們為了爭權奪利暗害同胞,還在兩國之間搖擺不定地,看著有用,細思下卻沒啥用的將才貼心高級太多了。
重點是,道午點醒得很及時。
天|朝上國這邊,關於戰將的,是有點青黃不接,人才缺乏,但是,作為戰場上的將領,一個國家的領軍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沒有領兵大將的才能,而是忠心。
連這點基本素質都沒有的將領,天|朝上國要來也沒用。
這樣會噬主的將領,當作即將廢棄的刀用用就罷了,真的給了他足夠的兵權,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
至於薛平貴曾經遭遇過的不公?
呸,這年代,普通人想要晉升怎麼可能不遭遇點挫折,有才能被打壓著的人,天|朝上國多得是,多薛平貴一個不多,少薛平貴一個不少。
倒不是說這些不公是對的,主要是,混官場的,本來就是頭掛褲腰帶上的,應付這些明槍暗箭的,就是本職工作,你能幹掉別人,自然就是前程似錦,幹不掉,就是技不如人。
這些可不是薛平貴背主忘恩的理由。
以上想法,不僅僅是皇帝陛下的想法,滿朝文武,後宮眾人,也被王寶釧(道午)點醒了。
對一家三口的表現很滿意,不管是政治角度還是感性角度,王寶釧(道午)的做法都值得嘉賞。
從這一刻開始,大家看道午這一家三口,肯定不會再是單純的,在王丞相庇護下的孤兒寡母,而是一家子真正有風骨、有本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
隻是,也僅限於此。
這還是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國宴呢,不管皇帝陛下和滿朝文武多麼讚賞道午一家三口的行為,也不能在這裏輕率地給出結果答案的。
有時候,懸而未決才是最有價值的。
對於西涼,對於薛平貴,很顯然是這樣。
而且,皇帝陛下作為天下之主,得要顯得有胸襟度量,不能在這樣的場合,公然“處死”一個,誰都知道的,立了功的人。
即使大家都知道,這個人不忠不仁不義。
所以,道午和薛丁山的提議,自然就以需要交由相關職能部門好好調查核實才能給答複的理由岔開過去,然後國宴就像沒事發生一般,繼續歌舞升平了。
至於著“調查”“核實”之後,薛平貴還是不是一個“活人”,就要看薛平貴之後的表現了。
要是薛平貴幡然醒悟的,繼續活著,也不是不可以。
隻是,誰都覺得,薛平貴會願意“自證”身份的可能性很低。
畢竟,道午以王寶釧的身份,都表示出對他的厭惡和鄙視了,還有親兒子薛丁山的大不孝表現的,薛平貴即使回來這邊,得到的,也隻有無盡的侮辱和屈辱罷了。
王寶釧的親爹王丞相還有兩個姐夫,都是和薛平貴有仇的,在這種上至皇帝,下到滿朝文武都因為道午這一手,被定義為叛逆臣子的情況下,薛平貴即使回來,前程也有限。
哦,應該說,能不能保住命都是問題。
因為薛丁山小朋友的亂入,氣得薛平貴錯失了最佳的挽救時間點,之後不管薛平貴怎麼解釋,都隻會是辯解。
這樣的情況下,與其回來王寶釧身邊,做一個卑躬屈膝,要受盡妻族打壓陷害,前途無亮的窩囊男人,不如放棄身份,幹脆在西涼國做公主駙馬,當一國的大將軍更有前程。
隻是,做出這個選擇之後,薛平貴百分百會在天|朝上國這邊,變成政治意義上的“死人”就是。
國家不會承認薛平貴,宗族也會為了主流的政治立場,不會再承認薛平貴這個人。
那麼以來,王寶釧的丈夫“薛平貴”,就隻能是“戰死”,屍骨無存的下場了。
某種程度說來,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無根之人了。
這樣的發展結果,高興的大概隻有被薛平貴忽悠得,滿腦子都是情愛,腦子不清楚的代戰公主了。
在場參加國宴的,那些本來就不太滿意薛平貴的西涼使者們,都是頭腦清醒的。
他們隻覺得因為薛平貴,西涼國威喪盡,臉都被打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