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國情(三)元符奸邪(1 / 2)

這個名單是元符期間臣僚上疏反對熙寧元豐變法所有名字,是徽宗下旨令蔡京準備的,計劃對保守派算總賬的黑名單,其中的一部分上了元佑元符黨籍碑的第三塊,是最大的一個碑文共三百一十人,也是最後一塊。這裏的人名,雖然有人在碑文上落選,卻被徽宗和蔡京聯手懲治。吊詭的是,這個石碑上的人初衷是讓他們臭名遠揚,後來卻成了光榮榜,他們本人以及後人紛紛以碑上有名為榮。下麵是按原來的類別整理出來的名單,分別為邪上尤甚(39)、邪上(41)、邪中(151)、邪下(305),一共536人。

————————————————————————————————————

第一類元佑官員的名號,就是“邪上尤甚”,意思是最頂層的奸佞還不足以形容他們,他們是更有甚者。

為首的就是範柔中,接著就是鄧考甫、封覺民、李新、吳朋、衡鈞、胡端修、趙令畤、周誼、安信之。

接著還有孫琮、高公應、郭執中、王察、趙峋、李傑、李賁、石芳,吳安遜、朱紱紱。

接著又是周永徽、楊琳、金極、張集、呂諒卿、蘇炳、鮮於綽、黃策、高漸、王右。

最後是張夙、王貫、葛茂宗、曹益、趙天佐、袞公適、洪羽、柴袞、劉謂。

名列“邪上尤甚”這個級別的官員一共有三十九人之多。

第二等級的佞臣奸黨成員,奸佞等級為“邪上”,就是上等奸邪之意。

第一人為梁寬、接著就是曹興宗、謝巘、許安修、羅鼎臣、於肇、黃遷、劉吉甫、王公彥、萬俟正。

接著就是楊朏、許堯輔、胡良、李修、黃安期、梅君俞、沈千、張居、黃才,寇宗顏。

再有曹譽、林膚、葛輝、逢純熙、王炎炎、張溥、胡巘、劉勃、陳唐、董祥。

還有陳師錫、王守、蔣津、高遵恪、王陽、張裕、王拯、侯顯道、周遵道、宋壽嶽。

最後還有扈充,一共四十一人。

第三是“邪中”等級的官員名字。共151人

首先是趙越,然後就是朱光裔、王忠恕、劉質夫、鄧允中、王岐、謝鑒、蘇處厚、高公湜、吳偉。

接著是江詢、劉衝、蕭刓、劉戣、宋勳年、吳文規、張鑒、狄瑾、郭畤、楊令。

接著是劉憲、張癡、任寶賢、任伯雨、蘇大本、沈街、王箴、陳師錫、王發、呂陶。

接著是李浩、王履、陳師道、上官公裕、劉天啟、張耒、史彭年、梁俊民、黃谹、李賡。

接著是李升、楊垣、薛逢、梁景初、李霪、張戴(注一)、耿毅、劉渙、李平、劉廓。

接著是李孝迪、陳中夫、張永弼、張戭、李良翰、竇誦、黃安期、孫大臨、張恕、宋寀。

接著是李癡(注二)、馬衷、高定、唐秬、富開、鮮於綽、韓英、範鍔、陳象古、王天常

接著是寧祖武、李幹、翁升、邵伯溫、張上行、韓安嶽、商師中、宇文譓、李知遠、吳瑰。

接著是潘見素、蘇之悌、張蘇、李閎、衡石、祁彭年、陳喆、葉世英、孫琮、毛隨。

接著是楊敦仁、檀固、許廣淵、李雲從、夏侯景仁、唐廣仁、許邵、高徽、楊明、郭簡修。

接著是黎延、孫秉善、陳升、朱曾、陳琰、段察、武仲荀、姚諷、王望之、李由頤。

接著是蘇迥、段黌、馮伯藥、陳良能、王迥、趙孝立、宋之珍、楚興宗、陳𢒺(注三)、李晉裕。

還有馮千裏、高士戩、韓晞、王彥升、張確、劉奕、王中師、範埴、賀昌辰、張及。

還有張鐸、鞠鐸(注四)、鞠嗣複、曹公裕、裴迪祖、王佑、梁安國、晁說之、王奧之、劉經國。

還有倪直孺、王夷約、楊天惠、劉覺、陳策、李處仁、朱恪、路昌衡、周鼎、李圭。

最後還有一個,陳縝。

一共151人。

————————————————————————————————————

(注一)張戴,原名張諟(根據《會要》)改成張戴(根據《長編》)因為《長編》的“邪下”有張諟之名,而《會要》的“邪中”類沒有張戴,長編的邪中則包括張戴。

(注二)李癡,《長編》未載,根據《會要》增補。

(注三)𢒺,此字為孤僻字,所有現代史籍均無法打出,隻有在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展區B列表可以查到,特此鳴謝。

(注四)鞠鐸,《會要》未載,根據《長編》增補。

最後一個“邪下”奸佞。共305人

這一類別,也是人數最多的一類,比前麵的三個邪類總數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