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漢末三兩事(2 / 2)

好麼!

這災沒人管了,旱的地方不顧下遊各種截水,澇的地方任憑民眾流離以增話題。

最主要這玩意是越積累越可怕的。

以至於至此為大漢境內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埋下了伏筆。

好吧,伏筆就是後話,此處多說無益。

且說朝中忙的上躥下跳的一群大人們。

劉宏親信小人委以重權,朝臣以此為突破口暗示因此天災。

說白了,就是你把他們幹掉,咱們就幫你把這天下治理好。別笑,他們還真不是吹逼。

可劉宏丫的也夠操蛋的:來,你們再說明白點,我有點聽不懂。

好麼,事情都到這份上了,劉宏不知道是不是揣著明白當糊塗,開始虛心請教朝臣,詢問治理天下之方。

可想而知,朝臣們會理他才見鬼呢。

眼見事情陷入僵局,劉宏不自覺,朝臣也不敢亂吵吵,結果劉宏卻是將目光盯在了老實人身上。

蔡邕,蔡伯喈,東漢三國史中難得的老實人。

沒錯,劉滄將蔡邕定義為老實人,這也是劉滄願意跟蔡邕共處的原因。放心,不用瞎想拘束。

這東漢末年,聰明人不缺,但老實人實在太稀罕了。

蔡邕是老實人,他也充分用自身證明了老實沒好報的道理。

局麵僵持之時,劉宏尋到了蔡邕,一通好話說下來,各種賣慘,各種抒情,言明蔡邕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搞得好像他這個皇帝隻有蔡邕可以依靠一般。

得,蔡邕被感動了。。。

老實人最大的特點通常就是務實,一個聰明的老實人,務實起來更是彪呼呼的。

什麼婦人幹政,宦官專權,什麼太尉、校尉、廷尉,吧啦吧啦把平常陪劉宏玩的一群小夥伴全給舉報了。

列舉對方種種罪責,有理有據。

甚至蔡邕還幫劉宏挑了一批新的‘小夥伴’,言明這些才是能幫你推BOSS的好隊友。

劉宏,感動了。劉宏的感動需要小夥伴們的分享。

然後,劉宏扭臉將蔡邕的奏章交給了他那些被蔡邕舉報的小夥伴們。

咦?小夥伴們發現了槽點,手頭事情先放一放,來,大家開個團,把蔡邕先推求了。

蔡邕,蔡伯喈,一代大儒,差點沒被人家合夥弄成遊街示眾,菜市口砍頭。

要說啊,別說砍頭,這刑罰的本身,對大儒而言就已經足夠誇張屈辱了。

不少人都等著用蔡邕的腦袋搞出新話題時,好在劉宏大概也知道用這種方法砍大儒的腦袋有點不太保險。

然後,就是劉滄與蔡邕相遇的原因。

蔡邕各種獲罪,最終定性,流放五原,與匈奴胡羌作個鄰居。

大儒流放自然輪不到官人押解,也沒人願意做這種遺臭萬年的活計。萬一路上再遇到些為大儒抱不平的二愣子,自己還容易被人捅了。

在蔡邕準備繞雁門,去往那離匈奴草原一牆之隔的地界時,經曆了一場說不清道不明的搏殺,最終被劉滄領回了家中。

而如今,與劉滄一桌共食的蔡邕放下手中碗筷,片刻猶豫,最終起身回到他的木屋,拿出兩兜竹簡放在了桌上。

桌是高圓桌,椅是靠背椅,劉滄不喜跪坐,家中他又獨大,便尋人打造了這種桌椅。

“老夫本名姓蔡。”看著劉滄疑惑的眼神,蔡邕撫須道。

“啊?哦。蔡邕,蔡伯喈。大儒嘛。”劉滄愣神,轉眼異常平淡的哦了一聲。

“怎麼,不裝了?”劉滄調侃一般。

跟老實人不用計較太多,若是不能跟蔡邕輕鬆相處,他也不會將蔡邕留在家中。別管是焦非白還是蔡邕,也不會因為一個名字性情大變。

“哈哈,不裝了。你如何知曉老夫身份?”蔡邕笑問。

“你平日在家做派,很難知道麼?此乃何物?”沒有回答蔡邕的問題,劉滄伸手拿起一卷竹簡。

。您提供大神史欣的我在三國養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