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眼男子聞言,露出了一個陰冷的笑容,陰惻惻地說道:“我就知道你不可能就此罷休的!”
“小軍,咱倆認識二十年了,你什麼時候見我吃過這麼大的虧啊?”
董奪朝著被稱作“小軍”的三角眼男子,反問道:“我兒子被砸斷了雙腿,我義子被禍害進了監獄,我要是這也能忍,那我還是我嗎?”
從兩人的對話中,不難看出小軍和董奪非常熟絡。
而這個叫小軍的三角眼男子,其實也是大有來頭。
小軍,本名杜小軍,在粵省某地級市有一個非常響亮的稱號,叫做“杜半城”。
杜小軍在出道早期,也曾在董氏集團任職過一段不短的時間,並幫助董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財富累積。
說起來,杜小軍也能算是董氏初創團隊的成員之一。
不過隨著董氏集團逐漸洗白,完成了從社會團體到企業化的改變後,杜小軍卻選擇了退出。
原因很簡單,按照杜小軍的說法,他已經習慣了自由散漫的生活,無法適應董氏後期的發展節奏。
雖說董氏企業化後,確實讓董氏的所有人,完成了由暗轉明的蛻變。
但在杜小軍看來,企業化轉變的過程中,也將給自己套上一層無形的枷鎖,這是他無法接受的。
而退出董氏之後,杜小軍也並沒有閑著,他拿著董氏所給予的起步資金,很快就憑借著自己的人脈,籠絡了一大幫人。
為了不和轉型後的董氏發生利益上的衝突,杜小軍特意選擇了前往鄰市發展。
不到五年的時間,有人有錢,並且有著極其豐富“工作經驗”的杜小軍,很快就成為了當地最大的混混。
並且在隨後的三年裏,他又吞並了當地七成左右的勢力,讓市區插遍了“杜”字旗。
甚至在當地還流傳著一種說法,白天城市歸官方管,到了夜晚那城市就歸杜小軍管了,而這也正是“杜半城”這個外號的由來。
雖說杜小軍很早就退出了董氏,但實事求是地說,他和董氏的關係,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生疏,相反還越發牢固了。
原因也很簡單,杜小軍無論是在“打天下”還是“坐天下”期間,都曾多次為董氏提供不少力所能及的“幫助”。
當然,在杜小軍提供幫助時,董氏也從未吝嗇,每次都給予了數額非常可觀的資金作為回報。
在董氏發展的階段,杜小軍聯手董奪,確實為了董氏集團的擴張,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相對地,為了讓杜小軍的團隊能夠保持其“戰鬥力”和凝聚力,董氏多年來也為前者輸送了大量的資金。
兩者之間,談不上誰幫誰,最多算得上是互相成就。
不少董氏的高層,都戲稱杜小軍的團隊,為董氏的“外籍兵團”,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一切行動聽指揮。
對此,杜小軍也從沒有表示過任何不滿。
並且即便杜小軍在當地的發展,已經趨向於飽和和平穩狀態,也算得上是一方巨頭了,但每當董氏需要幫助時,他總能夠第一個到場。
而每次負責和杜小軍對接工作的,正是和前者關係最好的董奪。
當杜小軍聽說這一次自己的好兄弟,連栽了好幾個跟頭以後,也是第一時間就趕到了羊城,並徑直走進了董奪的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