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們的誇讚,接下來我就向幹爸幹媽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嘍。我的出生地也就是我的老家,在嶺平鄉山坳村,我的父親叫陳平和,我的母親叫方文靜。眾所周知,處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生活在嶺平鄉山坳村的農民,百分之八十戶的人家窮得叮當響,是汕江省華江縣的特困鄉,揭不開鍋蓋是常事。”
陳建豐連忙打岔道:“沒錯,那時我家連溫飽也解決不了,靠打獵種山地謀生的哩。”
“看來是普遍情況啊!況且我爸爸家有六位兄弟,八口人得吃飯,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我爸在八歲時便跟著年長四歲的同胞哥哥給人當長工,翻山越嶺去大坑嶺頭幫人家放牛拔草,養雞趕鴨子及放羊,可還是填不飽肚子,更談不上貼補家用哎。”喵喵尒説
陳建豐微笑道:“嗬嗬,原來跟我們是隔壁區哎,路途不遠,僅僅是三十五裏路而已。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嶺平鄉是特困鄉,生活肯定很艱苦的。”
陳玉琰點點頭說:“沒錯,我爸每次回家少不了後母的毒打咒罵,巴不得這個瘦骨嶙嶙的遺子暴斃。有時候僅僅為了一個銅板,後母便將他從睡夢中喊醒,月夜趕他起床與大伯一道去大坑嶺頭搬運毛竹鬆木。這樣的苦日子不知何時是個盡頭啊?最終積勞成疾,臥床不起。好在遠在五十裏外的生母兄弟得知此事,深夜趕來將他接過去治療。舅公家有一間副食品小店並兼做豆腐類生意,且膝下無子,便將其收養了幾年,送他上私塾學堂,學得了一點文化,且長得一表人才。後母打聽到他能做重體力勞動了,能為家裏掙工錢養活一幫兄弟了,便每天念叨非得讓爺爺接他回家。”
林春花急忙問:“接來了嗎?生活怎麼樣?”
“嗯,我爸十八歲那年回到山坳村老家,還是給人家當長工,種田地,有時候去搬運毛竹樹木,賣苦力掙工錢。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轉眼間到了婚嫁的年齡了,可因家貧如洗而沒人上門提親。直至三十二歲那年,我大伯母總算給他張羅了一個遠房親戚的女兒見麵,姑娘比他整整少了一輪。當時大伯母費盡心機好說歹說,姑娘才肯來相親。”
陳建豐好奇地問:“相親成功了嗎?”
陳玉琰低聲說:“你們就別打岔,不然,我十個晚上也講不完哩。”
“那好,我們就不說話了,給你倒開水即可,你就慢慢地講故事吧!”
“好的,謝謝幹爸幹媽哦。我就按著記憶中的日記所載內容,以第三人稱來講述吧!要是有什麼疑問,抑或聽不懂的地方,隨時提出來,我會及時向你們解釋清楚的。”
陳建豐夫妻倆點了點頭,陳玉琰開始娓娓道來了。
某一天,姑娘看著忠厚老實,儀表不凡的陳平和,心裏暗暗思忖,這麼棒的小夥子,怎麼挨到三十外還沒成親呢?瞪著大眼睛驚訝地問:“平和,我叫方文靜,今年二十歲,可不可以告訴我,你長得英俊結實,也肯吃苦耐勞,為啥三十二歲了還沒成家呀?是不是智力比不過常人哎?”
“你覺得我有點傻嗎?我大嫂沒告訴你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