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航天物理學家回答道:“總統先生,依據我們掌握的曲率飛船,單從技術上分析,在一年內抵達陰神星是毫無問題的。隻是要大規模運送兵力和武器,那有點不現實。曲率飛船所消耗的能量實在太大。”
總統疑惑的問道:“那第六十八號艦隊的何建國,為什麼單單憑借他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夠忽略這麼遙遠的距離,把信息傳送過來呢?”
物理學家說道:“光波前半部分詳細記載了何建國製造曲率信號的發射過程,原理一目了然,先是將倆處星球在宇宙中的定位弄清楚,再找到藍星某一處空間薄弱的地方,然後設法儲存大量的能源,最後轟開一處原子通道,將倆個星球的某一處空間拉進、重疊,這樣信息就傳遞成功了。
總統先生,您稍微計算一下,何建國為了把這麼一段信息傳回了藍星,積累了近倆百年雷電能量。如果我們要把這麼多人和兵器傳送過去,不要過多計算,那消耗的能源將是空前的恐怖。”
總統若有所思道:“如果我全力支持你們建設收集太陽能量的戴森球,然後抽出一半的能量支持你們工作,你計算一下,我們能達到遠距離星際殖民的目的嘛?”
物理學家聽到總統先生的建議,興奮的回答說:“不要說一半,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足夠了。”
這時他害怕其他領域的專家聽不懂,站起來解釋道:“在場的諸位領導,我先介紹一下藍星這幾百年能源方麵的發展曆程。
眾所周知,咱們藍星屬於科技文明,而科技文明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對能源的開發。但是藍星上的資源越來越無法滿足科技發展的需求,因此我們就把目光瞄準了距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太陽。
假設給我們藍星的科技文明延續足夠長的時間,那必然有一天對能源的需求會膨脹到利用太陽的全部能源輸出,因此我們先輩就提出了一個叫做戴森球的計劃,簡單點說就是在太陽周圍建造一個巨星太陽能。
太陽占據我們太陽係總體質量的99.86%,幾乎全部是由氫元素和氦元素組成的,每時每刻都在以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每秒鍾釋放出相當於四百萬噸氫燃燒的能量。
在場的諸位大佬,你們可能對這麼龐大的能量沒什麼概念,換算一下,如果太陽一秒鍾釋放的能量被我們充分利用,可以給20世紀中後期的全人類使用大約一百萬年。
根據對太陽內部氫含量的估計,太陽至少還有五十億的正常壽命,因此1960年,一名叫做弗裏曼·戴森的科學家就提出一種理論,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太陽的大部分輻射能量能夠截獲。隻有通過這種形式獲取到的能量,才能長久支持這個文明健康、持續的發展下去。”
物理專家停了一下,繼續說道:“因此有人戲稱戴森球是一級文明邁向二級文明的標誌,也是必經之路。”
在場有一位專家繼續問道:“這位先生,您不是說太陽每一秒鍾釋放的能量,足夠當時的藍星利用一百萬年嘛!能效這麼誘人,那幾百年過去了,你們怎麼沒把戴森球建起來呢?”
物理專家解釋道:“那我下麵就講解一下戴森球的建設難度。戴森球的原理和裝置聽起來很簡單,就是建一個外殼包圍太陽收集能量,但實際操作方麵卻顯得十分困難,因為太陽的表麵積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