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
大明紫禁城,乾清宮。
朱由校特意在自己的寢宮,設宴招待秦良玉以及素有"小趙雲"之稱的秦良玉之子,馬祥麟。
這種超高規格的招待,讓秦良玉母子二人頗有些受寵若驚。
"臣,馬祥麟謝陛下提攜之恩。"
今日白天,他沒有隨自己的母親進宮麵聖,留在了住處等待。不久,便有小太監來傳旨,擢升其為指揮使。
朱由校打量了一下跪在下方的馬祥麟,模樣瞧上去應該比自己年長幾歲,生的是英俊瀟灑,好一個英雄少年。
更重要的是,曆史上的馬祥麟與他的母親一樣,對大明忠心耿耿。
"起來,不必多禮"朱由校爽朗一笑,喚起了馬祥麟。
"如今國家動蕩,卿家,能戰否,願戰否?"朱由校笑嗬嗬的看著這個此時還略顯稚嫩的年輕人。
被朱由校用話一激,馬祥麟臉色有些漲紅。
"願為陛下死戰。"馬祥麟聲音洪亮,響徹乾清宮。
朱由校笑容更盛,示意他入席。
酒席宴間,有英國公從一旁作陪,氣氛倒是沒有那般尷尬,相反君臣幾人之間多了一些了解,拉近了一些距離。
"老國公,就勞煩你把如今京營的狀況跟秦將軍和馬將軍介紹一下吧。"
英國公張維賢領命稱是。
"好叫秦將軍知曉,京營經過陛下改革,現有兵員五萬餘人,皆為新征靑壯,士氣高漲,但尚未經過操練。"
隨後朱由校接過了話頭。
"朕欲在其餘幾省征兵,具體規格交由秦將軍負責,自行選擇,湊足十萬兵員。交由秦將軍訓練,作為朕的親軍。另再從周邊,征兵五萬,填充進京營,護衛京城。"
朱由校對秦良玉抱有很大期望。
聽完朱由校的話後,秦良玉起身出席說道:"臣謝過陛下隆恩。"
對於兵員的選擇,她也早有想法。
早在四川,她受限於經濟與身份,隻能組建起一隻數千人的軍隊,不是她沒有能力,而是因為身份不允許,朝廷不允許。
"陛下,川浙兩省素為我大明重地,可從川浙兩省,選取兵員。"
秦良玉依著自己的想法,對朱由校提出了建議。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四川出身,而避諱。
在古代,有些皇帝是很忌諱自己的親軍中存在大量士兵與親軍將領是同鄉的情況,因為會有很多隱患。
朱由校自無不可,沒有絲毫猶豫,點了點頭。
"一切由秦將軍自己決定。親軍的俸祿依舊為雙俸,由朕的內帑出。"
朱由校一句話,將親軍的規格定了下來。
接下來的幾天裏,英國公張維賢推薦的遵義副總兵陳策與戚家軍將領戚金先後入京。朱由校麵見之後,發現均是久經戰陣的將領,便放下心來,讓其二人與秦良玉一起負責起了京營的組建與訓練。
...
...
京郊外,一處軍營前,排起了長隊。
"叫什麼?哪的人?"
一個小吏正低頭在桌子上,飛快的寫著什麼,同時頭也不抬的說道。
隊首是一個看上去不過雙十年齡的少年,身上透露著一股淳樸氣息,憨厚的笑道:"王老七,河北人。"
"我問大名。"那個小吏有些不耐煩的抬起了頭。
"嗷嗷,那叫王守純。"那個少年略微羞澀的笑著。
隨後小吏飛快的在桌子上的牌子上,寫上了幾個字。遞給了他。
"去吧,拿著這個牌子去裏麵排隊。隻要選拔過了,就能入伍了。"那小吏雖然態度有些許不耐煩,但還是為少年詳細的講明了規則。
等到少年拿著牌子道謝離開以後,那小吏又把頭埋在了桌子上。
"下一個。"
最近的幾天裏,京城外的各處軍營外都有人排起長隊,等待著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