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完了糧草的事,朱由校又將話題轉回了火炮身上。
"徐卿,火炮一事,可有進展了。"
這件事,是朱由校此時最關心的一件事。
火炮將直接影響到遼東戰局的走向,雖然這一世他沒有罷免了熊廷弼,反而擢升熊廷弼為遼東巡撫,但是說實話,對於熊廷弼能否守住沈陽城,他心裏也沒底。
他能做的,就是給予熊廷弼最大的信任,並且盡可能的給予熊廷弼支援。
何況熊廷弼前些日子傳來的戰報上,明確指出了那兩門紅夷大炮的功勞。肯定了紅夷大炮的威力。
徐光啟聽到朱由校的話後,也是連忙說道:"皇爺,臣讓人從澳門采購的幾門火炮已經運抵了京師,臣也在跟火炮局上下盡快的仿製中。"
聽到徐光啟的話後,朱由校默默點了點頭。不是他著急,實在是遼東戰局一觸即發。
原本的曆史上,後金是在三月份突襲了沈陽城。但是誰知道在這個時空中,後金會不會提前發動進攻。
他需要早做準備啊。
"陛下不必多慮,臣已經請了傳教士湯若望相助,想來用不了幾日,火炮局便會傳來好消息了。"
聽得徐光啟如此說,朱由校也隻能點頭同意。對於火炮一事,他一竅不通,隻能選擇相信這些位曆史名臣。
"既如此,朕就再等些日子,務必保證好火炮質量。"朱由校再三的囑咐。
朱由校隨後又帶著徐光啟來到了位於京城東南的盔甲廠。
這裏是專門負責為大明將士打造盔甲的地方。
這裏地處河邊,圍牆環繞,規模倒是不小。隻是很可惜,這麼大的盔甲廠,隻有零星的幾十名工匠在辛苦的勞作著。
百年的弊病下來,盔甲廠也早已被曆史遺忘。若不是徐光啟這些日子大力從民間招募匠人,這盔甲廠怕是連十個人都湊不到。
朱由校站在外麵看了一會,意興闌珊,歎了口氣,沒有多說什麼,帶著徐光啟轉身離開了這裏。
大明的複興,任重而道遠啊。
"陛下,臣已遣人到各個省份去招募匠人,想來明年這裏便能熱鬧起來了。"徐光啟看著有些失落的朱由校,小心翼翼的說道。
朱由校也明白徐光啟已經是盡力了,盔甲廠人煙稀落怎麼也怪不到徐光啟頭上。
"朕無礙。徐卿自去忙吧,早日將那火炮造出來。"朱由校擠出了一絲笑容,對著徐光啟說道。
徐光啟聽到此話後,也不多言,躬身行禮退去。他知道早日將火炮造好,才是對朱由校最大的回報。
"爺,咱們回宮歇著吧。"見徐光啟轉身離去,一直跟在二人身後,默不作聲的王安走近了一步,對著朱由校說道。
朱由校點點頭,他出宮也是心血來潮,想找徐光啟聊一聊,如今目的達成了,自然是該回宮了。
"帝師在山西如何了?"
朱由校突然朝著一旁的王安問道。
"爺,距離孫大人上一次傳書已經有些時日了,這段時間沒有新的奏章傳來。"
王安思索了一會,對著朱由校說道。
"傳旨給帝師,令其處理完晉商事務後,將截獲的糧草物資,盡數押往遼東。"
"令大同總兵派人護送。"
朱由校思索了一會,決定還是給熊廷弼送去一點物資吧。能多一點是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