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兵種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
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於山地作戰。
由於武器特殊並且顏色紮眼,故而人們便習慣將這支特殊的軍隊稱之為白杆軍。
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圍攻成都城。
石柱土司馬千乘奉命平亂,率領著其麾下三千白杆軍參戰,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也令得白杆軍第一次登上了曆史的舞台,為眾人所熟知。
而眼下由秦邦屏所率領的"白杆軍"相對比之前,裝備則是更加精良,除去手中持有的武器依舊為白杆之外,身上所穿的均是由明廷兵仗局所鍛造而出的鎧甲,頭上也大多帶著頭盔,僅露出一雙眼眸。
也正是憑借著身上所穿的盔甲,才能令得這些白杆軍們再無"後顧之憂",不必去考慮身前不時刺出的長槍與利刃,隻是一股腦的將手中的白杆向前方沙兵的身軀刺去。
"卑職不敢。"
聞聽魯欽的言語,安武功不敢拿大,臉上流露出一抹惶恐,連忙肅聲說道。
他們水西土司世襲貴州宣慰司,他身為水西大長老安邦彥的長子,其身上自然也是有官職在身。
"估摸著快了,那沙氏堅持不了多久了。"
又是瞧了一眼場中的局勢,魯欽手指著於戰中之中"困獸猶鬥"的沙氏大將,斬釘截鐵的說道。
站在此處高崗之上,可以將不遠處的戰場盡收眼底,他已是能夠清晰的瞧出沙氏的陣型已然有些混亂,恐怕用不了多久便是會自行潰敗。
而那名被數十名夷兵簇擁在中間的大將顯然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不斷地揮舞著手中的長刀,鼓舞著陣中的夷兵。
但是很顯然,在絕對的實力麵前,一切努力都顯得有些徒勞,那些夷兵們非但沒有穩住陣腳,反而是愈發混亂。
相反明軍這邊,白杆軍們則是愈戰愈勇,秦邦屏催動著胯下的戰馬,在身旁十數名親兵的簇擁下,如入無人之境,無人敢攖其鋒芒。
被逼到絕路的沙氏大將自然也是發現了於陣中大殺四方的秦邦屏,而後像是為了扭轉局勢,竟是率領著身後的幾十名親兵越過沙氏士卒堪堪維持的軍陣,徑自朝著秦邦屏殺去。
見狀,魯欽的臉上先是露出了一抹意外的神色,而後便是迅速的升起了一抹殘酷的笑容,有些同情的吧唧了一下嘴。
這些蠻夷土司們,怕是真的忘記了中原王朝的"優勢所在"。
似乎是心有所感一般,不過是一個愣神的功夫,王弄山腳下便是響起了令人有些陌生的"火銃聲"。
放眼瞧去,剛剛還勢頭頗足的夷人大將早已跌落於馬下,生死不知;而秦邦屏則是安穩的立於馬上,外側的十數名親兵正一臉驚喜的摩挲著手中的火銃。
周遭的沙氏夷兵們先是一愣,而後便像是被稻草壓倒的駱駝一般,丟掉了手中的兵刃,自顧自的朝著老寨跑去。
大局已定。
。您提供大神柯久的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