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衍聖公孔胤植著急忙慌,"自願"向濟南輸送糧草的時候,山東巡撫趙彥正麵帶憂色的站在濟南府城之上,其身旁數人也是一臉苦色,眉眼之間不時閃過一抹不忍。
約莫從前年開始,原本風調雨順的山東大地便是逐漸不"安穩"起來,先後有數個府縣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災,雖是影響不大,但也為後續的蝗災埋下了伏筆。
待到今年六月開始,濟南府這座山東的省會城市便是毫無征兆的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蝗災,無邊無際的蝗蟲過境,若大軍之塵,自西而東,前後十餘裏,相屬不絕。
如此恐怖的蝗災,即便是放眼整個大明曆史,乃至此前數朝都不常見,故而瞬間便有些許走投無路的百姓選擇逃離了濟南府,前往他處求生。
趁著手中還有些餘糧,還能逃到別處求生,若是留在濟南府苟且偷生,待到明年顆粒無收的時候,等待著濟南府百姓的便是"易子而食"的恐怖景象。
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濟南府享有掌管山東鹽場的特權,故而相比較其餘五府,濟南府的百姓更為富庶一些。
也正是因此,濟南府百姓"外逃"的情況還在掌控之中,算不得嚴重,除了人心惶惶之外,城中的秩序也算安穩。
但山東巡撫趙彥仍是不敢掉以輕心,早早的就將山東的災情上報,並且親自坐鎮指揮,試圖盡快將這場蝗災平定。
作為一名進士及第出身的讀書人,如何治理蝗災乃是他們這些地方官員的必修課,故而趙彥早早的就令地方官府施行了"布圍式、魚箔式、合網式"等方法,捕殺蝗蟲。
但不知是蝗蟲數目太過於恐怖還是地方官府行動不力的原因,曆代百姓和官員們嘔心瀝血總結出來的辦法卻是"黯然失色",沒有起到半點效果。
濟南府的蝗災非但沒有得到控製乃至於解決,反而愈演愈烈,幾乎快有失控的趨勢,若是就此持續下去,整個濟南府的莊稼都會被這些蝗蟲吃光。
待到明年,便是真正的末日景象。
"趙大人,本王已傳信兗州府,相信不日家中便有人攜糧來此,屆時再有德王府從旁周旋,應當能暫時解決濟南府的燃眉之急。"
沉默了少許,山東巡撫趙彥身旁的一名雍容華貴的老人突然輕輕一歎,麵帶不忍之色的說道。
其人正是就藩山東兗州的魯王朱壽鋐,被朱由校賜予了自由行走的特權,故而能夠與山東巡撫趙彥同時出現在濟南府城。
因為事情緊急,魯王朱壽鋐也顧不上避嫌,打破了自成祖以來規定的"二王不相見"的潛規則,與濟南府的德王朱常潔一左一右立在趙彥的身旁。
聞聽此話,未等趙彥有所反應,一旁的德王朱常潔倒是苦笑一聲,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眉眼之間盡是無奈。
蝗災發生之始,他未有任何猶豫,便是下令開倉放糧,設立粥廠,賑濟災民,為的就是能夠效仿兗州的魯王,也能通過善待百姓,廣施善政從而獲得天子的青睞,讓自己在人生的末年,也能夠走出這濟南府城,去往別的地方去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