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三,大吉。
京師之中,因為濟南蝗災而導致的緊張氣氛已是漸漸散去,戶部衙門以及相關有司衙門也是逐漸忙碌起來,為來年春天即將奏響的戰歌做準備。
除了戶部衙門之外,兵部的職差也是忙的焦頭爛額,遼鎮異動已有一段時間了,可始終沒有真正大的動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女真人選擇在冬天的時候,對察哈爾部興兵的可能性越是越來越大,這也不免讓人神經緊繃起來,每日都有軍報自大同而來,彙報著草原上的近況。
而素來在六部之中最為"清閑"的禮部也是罕見的忙碌了起來,被天子朱由校緊急召集進宮,翻閱典籍,隻為求證一枚印璽的真實性。
...
"陛下,依著老臣遇見,這林丹巴圖爾所上國書中蓋印的印璽,估計便是前元曆代傳承的那一枚了。"
與身旁幾名發須皆白的老人對視了一眼,次輔朱國楨輕咳一聲,喚醒了正在閉目假寐的朱由校,隨後小心翼翼的說道。
他執掌禮部二十餘年,也曾主持與蒙古諸部的書信往來,但這卻是他第一次瞧到如此模樣的印璽。
更令他嘖嘖稱奇的是,印璽上所刻的"製誥之寶"四字,分明與前元皇室曆代相傳的傳國玉璽嚴絲合縫。
難不成這枚失蹤了兩百餘年的傳國玉璽,竟然被林丹巴圖爾找到了?
聽到朱國楨如此言說,案牘之後的朱由校也不由得下意識的挺直了腰背,目露深思之色,修長的手指輕輕的敲擊著麵前的桌案。
傳國玉璽可謂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寶物,無數野心家與政治家為了它展開了各種陰謀詭計和征伐殺戮。
但關於傳國玉璽的"身世"可謂是頗為離奇。
傳國玉璽第一次"現世"應當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秦朝,彼時的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統王朝,遂讓丞相李斯製作了一枚精美的玉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秦朝覆滅後,這枚玉璽落入到了漢王劉邦的手裏,隨後便是在西漢王朝的手中流傳,一直傳遞到西漢末期。
權臣王莽篡漢,爭奪玉璽的過程中,玉璽被扔擲於地上,磕掉了一角,後用黃金修補,為其更添了一分神秘。
王莽身死後,這枚傳國玉璽經過一番顛簸,最終落到了東漢王朝的光武帝劉秀手中,並且繼續有條不紊的在東漢皇帝手中傳承。
東漢末年,這枚傳國玉璽雖然經曆過短暫的"失蹤",但很快就被江東的孫堅發現,最後其子孫策將其獻給了袁術,換來了兵馬和糧草。
經過了幾十年的攻伐,三國鼎立的混亂局麵被結束,傳國玉璽也是落到了曹丕的手中,並且重新在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幾個字。
而後便是西晉,東晉,南北朝時期,傳國玉璽雖然"顛沛流離",但始終存在,一直傳遞到唐朝時期。
唐朝末年,天下紛爭四起,朱溫弑殺李唐宗室,得到了心心念念的傳國玉璽,而後李存勖又滅了後梁,傳國玉璽又落到了後唐李存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