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著"後世"的經驗來看,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當於今年八月展露"苗頭",最終在明年三月的時候,由一名叫做"王二"的白水縣農民掀起了"農民起義"的開端,點點星火終成燎原之勢。
眼下聽得恭順侯整頓軍戶手段頗為激進,險些導致軍隊嘩變的消息,朱由校的心中也是不免生出了一絲悔意。
本想趁著延綏"空虛"的當口,徹底解決持續了多年的舊疾,卻不曾想眼下恐有"弄巧成拙"之嫌。
整頓軍戶,無外乎核查兵冊,裁減兵員等手段,自然而然便會產生些許矛盾。
若是放在尋常年景以及其他地方自然無礙,但偏偏眼下陝北遭災,朝廷還著手整頓軍戶,裁減兵員,自是會激起"民怨"。
一念至此,朱由校的心情便是愈發沉重,恨不得即刻領兵回京乃至於親臨陝北,妥善解決此事。
本來還打算趁著蒙古大汗敗逃察罕浩特的當口,派遣重兵出兵,駐守草原上的歸化城,如今看來怕是事與願違了。
大明天子的朱由校臉上露出了與往日陣地自若完全不同的失魂模樣,官廳中的文武官員也是屏氣凝神,不敢發出半點聲音。
恭順侯吳汝胤那可是被天子寄予了厚望的勳貴,延綏巡撫陳奇喻也是"廷議"推舉出來的人選。
誰敢輕易點評二人的得失。
"來人,傳朕的命令,大軍明日啟程回京。"
沉吟了半晌,朱由校輕輕一歎,朗聲下令。
蒙古大汗林丹巴圖爾敗逃察罕浩特,這漠南草原上的秩序已是被隱隱打破,自己卻不能"趁虛而入",實在是有些可惜,但相比較苟延殘喘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無疑是維護帝國內部更加重要。
至於那敗逃至察罕浩特的林丹巴圖爾以及不知所蹤的皇太極,隻能日後找機會再收拾他們了。
"是,陛下。"
頓時,官廳中響起了整齊劃一的附和聲,提心吊膽多時的兵部尚書孫承宗和老將戚金也是下意識的對視了一眼,不約而同的鬆了一口氣。
自天啟五年開始,陝北大地便是連年遭災,百姓們苦不堪言,甚至一度出現"瘟疫"這等駭人聽聞的災禍。
如若不是朝廷賑災及時,兼之有天子遠籌帷幄,這陝北怕是早就亂起來了。
早在天子禦駕親征之前,便是著手處理過陝北的奏本,征調周邊幾省的糧食馳援陝北,但卻不曾想"軍鎮"又有禍端。
能被孫傳庭親自過問,並且快馬報於朝廷知曉,隻怕形勢會比眾人想象中更加嚴峻。
他們還真怕天子"熟視無睹",一門心思隻想著剿滅草原上的蒙古人和女真人。
好在當今天子比他們想象的更加沉穩,深知"孰輕孰重"。
無視了周邊心思各異的眾位臣子,大明天子朱由校不由自主的看向陝北的方向,眼神中充斥著毫不掩飾的擔憂之色。
。您提供大神柯久的揚明